已经很多年没打开饿了么了。再次登进页面,平台送来了老用户回归的大额无门槛优惠券,加上商家补贴,一共12元,点了一杯奶茶,只花了几块钱。
用真金白银给用户折扣和优惠,一直是互联网上的惯用玩法,这点在外卖平台上体现最明显。不同平台上的商家重叠率极高,对于用户来说,哪家送的更快,买同样的东西更便宜,遇到问题售后的服务更好,这三点,直接影响一个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那么回到现实情况,按照惯例看,被阿里收购的饿了么,现在的处境有点拧巴。
作为阿里本地生活里的成员,飞猪的酒旅业务向来是利润比较肥厚的一块,高德不论是在内部的自由度上,还是外部业务的拓展,动静都不小。这样一对比,在财务数据和战略规划上,饿了么的声音太模糊了。
此前发布的2023财年业绩里,对这块业务有着类似的阐述,受益于消费需求的逐渐舒展,带来了订单量和GMV的直线上升。但这些算是人之常情,并且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难免得回到正常的水平线上。
再者,将“亏损收窄”归功于饿了么,比较牵强。此前我们分析过外卖生意,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模式赚大钱很难,订单量的增长除了是外部环境影响,也和更大力度的补贴息息相关。如果仅说订单量增长,是否为实际转化过的有效订单,以及这里的订单量来源于飞猪还是饿了么,也并不清楚。
另一方面,从内部人员口中得知,饿了么的内部,包括组织和业务上的变动非常多,这不仅仅是用“市场变动剧烈”的理由能搪塞过去的。
所以亏损收窄不排除是因为自身,以及其他业务线被裁革,直接缩减了成本换来的。这就很好理解财报里强调的“饿了么每笔订单的单位经济效益持续录得正数及同比有所改善”这句话。
如果站在投资者的视角,更看重标的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想象力,这时候饿了么就不是一个理想中的选择,它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看起来很有限,这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
饿了么有些尴尬
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仅从产品功能性的视角来看,饿了么的确是个非常好用的外卖软件。
行业里最关键的四个角色,商家、用户、平台、骑手,分别来看,根据去年10月发布的蓝骑士报告里,饿了么有114万骑手,现在应该更高,不过相比美团在人数上差距并不小,数量比在6:1左右,这里不排除有骑手统计方式上的差异。
很多人会再三强调,饿了么与美团之间的斗争,最后是以前者被攻城略地结束,但毫无疑问的是,饿了么是个更加垂类的餐饮外卖软件。它的检索做的非常细,品类划分很全,页面也更加集中和整洁,突出餐饮外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