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如下:来新浪理财大学,听杨德龙讲《炒股必须要懂的20个宏观数据》,理解宏观数据的实战价值
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支持战“疫”
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李国辉
近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于优化信贷结构进行了专栏讨论。《报告》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要加大相关货币信贷支持。
目前,央行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引导银行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央行强调,面对疫情影响时要勇于担当,继续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强调,“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增强货币政策调控“主动性”的提法为首次出现。
对此,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一方面,这意味着在疫情期间要加大对防控疫情、受疫情影响的地区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意味。例如,年后首个工作日逆回购操作利率超预期下降10个基点,即体现了“主动性”的含义。总体而言,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面对疫情,货币政策如何把握好总量调节、结构调节的力度,支持好受疫情冲击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央行非常关注的议题。
在信贷资金流向上,《报告》提到,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也延续了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的一贯关注。在这方面,《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措施和效果。一是“三档两优”准备金框架鼓励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二是再贷款、再贴现发挥精准滴灌作用;三是宏观审慎评估(MPA)发挥结构引导作用;四是创新并运用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的结构引导作用。
2019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取得积极成效,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数据显示,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增加2.1万亿元,是上年的1.7倍, 2019年年末增速23.1%,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704万户,同比增长26.4%;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同比下降0.74个百分点。2019年,民营企业贷款增加3.8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增量在企业贷款中占比为42.5%,较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
对于下一步,央行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的力度,用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姜超预计,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结构性政策仍将是央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明明认为,央行将继续运用“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小微、民营企业信贷实施精准滴灌,实现“量增、面扩、价降”三个维度的信贷投放成效。此外,央行将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纳入MPA考核,确保资金投放领域及支持主体的落实力度。预计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下,先进制造业、贫困地区、民营及小微企业将得到更充分的资金支持。
从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来看,1月份信贷结构也有所改善。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月多增2.2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0.11万亿元。信贷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二是企业贷款占比提升。
1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2.41万亿元,环比多增1.53万亿元,同比多增3122亿元。其中,新增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环比均有所增长,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约1.26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印证了企业融资需求的恢复和专项债项目配套贷款需求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居民短期贷款环比少增2784亿元,同比少增4079亿元。王青认为,这或与疫情冲击春节期间消费活动及居民消费信心有关。居民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则由上月的56.7%降至19.0%,其中,在房地产市场稳定运行背景下,1月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7491亿元,环比多增2667亿元,同比多增522亿元,增幅明显不及企业中长期贷款。
对于房地产市场,《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央行日前召开的2020年金融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表示,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继续“因城施策”落实好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市场平稳运行。明明表示,央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表述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坚持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仍将平稳发展,不会出现过度刺激。
本文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