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科技 >

趣闻 万亿险资买信托 信保合作“去通道”难题待

条评论

趣闻 万亿险资买信托 信保合作“去通道”难题待

  具体情况如下:万亿险资买信托信保合作“去通道”难题待解本报记者/陈嘉玲/北京报道受银信通道、资管新规等多方面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险资逐渐成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金主”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

  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当前信保合作业务仍存在信托主动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信托与保险双方在信用评级和风控标准上差异较大等问题。在业务压力之下,部分信托产品通过定制或联合开发、提高管理费等方式满足信保业务“非通道”的监管要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信托公司未来是能力之争,主动管理转型重点在于投研能力的培育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其关键是长期投入和培育。

  万亿险资投信托

  银保监会资金部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处处长杜林此前曾公开表示,险资的整体投资呈现几个特点:一是主要投资高信用等级的融资类信托产品;二是寿险公司投资信托产品规模占比超八成;三是投资期限主要集中在1~3年;四是产品预期收益率相对稳健;五是资金投向以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

  智信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险资投资信托计划规模增速一直高于信托总资产规模增速,且规模占比由2012年的0.39%增长到2018年底的4.96%,占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规模的比重从1.56%增长至12.66%。

  此外,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发布的《2018~2019保险资产管理业调研报告》,截至2018年底,险企投资信托金额合计占总投资资产的9.1%,在保险机构可投的各类金融产品中占比最高。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共有154家保险机构持有50家信托公司发行的1681只信托产品,投资规模共计1.36万亿元。2019年下半年以来,信保合作则更为紧密。

  信保合作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双方需求的一拍即合。

  在险企看来,信托产品有着“非标”优势,具有资金用途、交易结构和产品期限相对灵活,预期收益率稳定等优势。对信托公司而言,险企拥有大量低成本资金、稳定的客户以及项目源,投资体量大。

  “根据我们的统计,高信用等级的信托计划相比同期限公开发行的AAA级信用债,利差在130~170bp之间。”某保险资管公司金融产品投资部负责人表示,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保险资金也面临较大的投资配置压力。险企会更倾向于配置另类投资,其“收益稳定、弱周期性属性”的优势更符合险资稳健的投资风险偏好。

  银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仅为3.49%和3.39%,2012年底信保合作后收益率出现了明显上扬。2013年~2015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04%、6.3%和7.56%。随后三年有所回落至5.66%、5.77%和4.33%。2019年,保险行业全年资金运用收益共计8824.13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4.94%,较上一年提升了0.61个百分点。

  记者还注意到,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已连续八年保持增长态势。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保险业经营情况显示,2019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同比上涨12.17%;险资运用余额18.52亿元,同比增长12.9%。

  平安信托融资服务事业部董事总经理阎佳雨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险资的加入拓宽和丰富了信托公司资金来源,解决了其长期资金难募集的问题,有利于其业务发展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信托公司提升和发挥自己的资管能力。

  阎佳雨进一步指出,信托公司提供的非标资产,以基础设施、商业不动产、工商企业为主,这与险资的特性天然契合,既让险资在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的同时获取较稳定的预期收益,又使其能更好地发挥长期资金专业化投资优势,从而起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公司更积极地接触保险公司。”东部地区某信托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在银信合作受限的情况下,险资有望成为信托重要的资金来源。

  主动管理的界定

  实际上,资管新规以及《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144号文”)的发布,使得信保合作的“通道模式”走到拐点。

  某大型信托公司熟悉该业务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144号文明确规定,险资投资集合资金信托,应当在信托合同中明确约定权责义务,禁止将资金信托作为通道。

  “怎么去界定是真主动管理还是假主动管理,可能是一个监管难点。”西部地区某信托公司一位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体现非通道的特征,一些信托产品会有定制或联合开发等字眼,收取的管理费也会同步提升。

  前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指出,“从形式上看都要求信托公司承担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以及贷后管理等相应责任,但实际上各家信托公司内部对于主动管理的责任有着强、中、弱之分。”

  记者从该人士处了解到,“强主动管理”要求信托公司涉及资金资产两端,既要去找资产、做尽调,也要去同步寻找资金方、撮合交易。“中主动管理”指的是资金或资产一端在外,比如有的保险公司拥有自己的资产名单,不需要信托公司开拓寻找资产。“弱主动管理”项目通常由担任财务顾问或投资顾问的第三方机构对接好资金端和资产端,只需信托架构和交易撮合即可。

  “(管理责任的履行程度)从信托公司给监管报送的数据上看不出来,但据我了解,业内应该是‘中主动管理’和‘弱主动管理’占比更高一些。特别是相对‘强主动管理’,‘中主动管理’项目费率不算太低,承担的责任也相对有限。”上述信托内部人士表示。

  据记者采访了解,从费率上来看,“强主动管理”项目通常是1%左右,“中主动管理”项目则为千分之三~千分之七,“弱主动管理”项目一般在千分之三以下。

  上述受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信保合作早期以主动管理为主,信托公司自主开发投资标的或基础资产,双方之间“卖者尽责、买方自负”的特征最为显著。

  但随着保险资管机构数量增加,行业产品发行压力增大,加上信托公司所能掌握的资产质量较难匹配保险资金的要求,双方的合作开始呈现出“通道模式”。即由保险公司发掘投资标的或基础资产,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项目尽调、产品交易结构设计等核心环节。

  阎佳雨指出,“信保业务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资金和资产两端交易对手的精准匹配,信托在其中是穿针引线的功效,能否匹配上才是项目成功落地的保证。”

  上述信托业务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在信用评级及风控标准上有着较大差异,资金资产通常较难匹配上。比如,很多信托公司的AAA级资产,按照保险公司内部评级只能到BB-甚至更低(BBB-以上为投资级)。”

  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郑智在研报中指出,根据某信托的实操经验,能够满足保险业务配置的客户和资产占10%,基本上是国企、央企等主体评级在3A的资产。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匹配险资需求的优质资产,大多都在大型头部信托公司手上。”

  信托综合能力临考

  压缩通道业务、强化主动管理,是近年来监管层在信托监管中的重要导向。

  “信托行业未来是能力之争,这个能力是全方面的。”阎佳雨分析道,在做资金募集时,信托公司是懂负债的买方顾问,帮助资金客户解决资产配置的问题。而在面对具体的项目和交易对手时,信托公司的角色又是买方投行,要为交易对手拿出一揽子方案,即端到端考虑资产、资金和产品结构。此外,在项目存续期间的管理以及项目的退出时,更是要求信托公司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信托公司要有意识地打造真正的“募投管退”闭环的能力。

  不过,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直言:“近年来,信托行业形成了一种短期内见到业绩、看到成效的文化,部分信托公司习惯于依赖牌照红利‘躺着赚钱’,更不舍得长期花费人力物力去进行投研能力的培育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上述信托公司高管向记者介绍了其所在公司的信保业务思路:“一方面,我们利用与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合作优势,引入险资对接所在地区的重大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我们发挥信托灵活的制度优势和功能优势,结合险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理财产品。”

  “未来,信托公司不再依赖牌照优势,而是在泛资管行业里去和所有的资管公司赛跑。”阎佳雨指出,当前信保合作多是以类固收的债性产品为主,未来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因此,信托公司应该有意识地提前进行投研能力的培育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比如我们在特殊资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环保水务)等领域搭建了专业的投资和管理运营队伍,建立了专业的资金募集队伍,在股权投资已和保险资金开展了深入合作。

  此外,阎佳雨还表示,疫情之下“危中有机”。当前,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都保持灵活适度,我们会实时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基建方面的投放力度,一些因重大重点项目的投资而出现的、真实的投资需求,并用最新、最贴近市场的策略去捕捉机会。例如,存量项目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的机会、区域优化债务结构及期限的需求等;另一方面是关注新增的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以及和智慧城市、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相关的业务机会。

本文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