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如下:今日也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墨迹天气发起公益行动呼吁关注天气变化。金犁说,墨迹天气的愿景是让气象赋能世界,这将会是3000亿元规模的市场。6.5亿用户之后发力场景化
墨迹天气CEO金犁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已拥有6.5亿用户的墨迹天气,未来的战略是从功能类App运营商升级为互联网综合气象服务提供商,B端业务要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今日也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墨迹天气发起公益行动呼吁关注天气变化。金犁说,墨迹天气的愿景是让气象赋能世界,这将会是3000亿元规模的市场。
6.5亿用户之后 发力场景化
墨迹天气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第一款天气类移动互联网应用。2011年,墨迹天气上线了iOS和安卓版本;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2012年用户规模便突破1亿;在覆盖城市不断完善和功能持续迭代之下,2019年该公司已拥有6.5亿总用户,月活用户达到1.49亿。
回顾10年发展历程,金犁将墨迹天气从众多天气App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入局的时机。墨迹天气成立时正值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这让其得以在流量红利之下快速扩大用户规模;二是创新功能。金犁举例称,起初流量单价还十分昂贵,而墨迹天气的流量消耗只是竞品的几分之一。在动画效果上,塞班时代墨迹天气就做到了与IPhone天气一样的动画。此外,后来墨迹天气还不断推了精确到公里级、分钟级的短时预报,借助用户众包数据的实景天气等一系列创新功能。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衰退,天气类App也面临着C端用户增长出现天花板的困境。另外一个新趋势是,之前天气类App赖以获取用户的手机厂商预装方式,也遭遇变局。
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将业务也拓展到了互联网软件服务上,直接内置自己开发的天气App。
金犁坦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整个行业大盘再要快速增长已经不可能,除非进一步向海外市场拓展。同时他认为,国内的天气细分市场还有开发空间。
他举例称,用户查询天气是为了做决策,而墨迹天气还可以涉足到用户决策前后的环节。比如酒店、出行等更多场景化的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墨迹天气联合平安好医生向用户提供了在线问诊服务;另外一个方向则是进一步深耕天气服务,比如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分辨率等。
对于有手机厂商选择内置天气App,金犁并不担心。“这恰恰说明,天气服务是一个刚需的服务,是人人都需要的。”他说,实际上用户对天气服务的需求是分层的,手机厂商内置的天气App定位是快速、简洁、方便,而墨迹是详细、丰富、精细化,不同的产品定位会有不同的市场空间。
此外,墨迹天气与手机厂商在天气服务上也不完全是竞争的关系。比如墨迹天气还在为OPPO和vivo的内置天气App提供数据服务,甚至做一些定制化的App开发。
未来十年 B端收入占比要超一半
在大多数用户的认知中,墨迹天气是一个天气App开发商,不过这家企业早已将业务拓展至B端和G端。
随着墨迹天气在C端用户中的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的提升,陆续有合作伙伴开始向墨迹天气团队提出了定制化服务的需求,“我们做了市场分析和调研之后,发现这个市场确实是有潜在的空间,包括海外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金犁回忆说。
2016年,墨迹天气组建了企业服务团队。通过深入气象数据、气象咨询和气象服务的挖掘,为企业端客户提供气象数据服务、企业级软件产品服务、全面解决方案服务,也即是名为“墨迹赤必”的解决方案。
墨迹天气的B端业务首先从外卖行业开始,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企业提供精确的、短时天气预报,用于调整优惠内容、骑手路线的规划、预测骑手送达的时间等。金犁透露,墨迹天气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外卖企业节省百余万元的成本。
据悉,目前墨迹天气在企业端的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农业、航空、物流、保险、高速公路、车联网等行业。墨迹天气的解决方案还拓展到了政府端,比如大型国际赛事的保障,环保类项目等,而在今年特殊时期,墨迹天气为七大行业免费提供气象服务支持,共克时艰。
金犁表示,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并非单纯提供固定的气象数据那么简单。以大型国际赛事为例,需要结合场地的地形数据,再加上历史气象数据等,通过算法研发,进而对比赛的天气环境进行预测。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墨迹天气也需要进行特定数据的采集,以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服务。
金犁向新浪科技透露,2019年墨迹天气的B端业务收入已超过千万元。“对照海外一些知名的气象服务企业,他们的B端业务收入都在企业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期望。”
实际上,随着在B端和G端业务的拓展,墨迹天气此前就提出了希望实现从功能类App运营商到互联网综合气象服务提供商的发展升级。而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到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
“气象服务行业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但未来可期。”金犁最后说。
本文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