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天感到虚无,我会推荐你去挑节 Today at Apple 的课程来上上。
短短半小时的免费课程,投入具体创作,离开时总能带走一个新「成就」—— 你的第一小段代码、第一幅 iPad 写生画、第一段混音的歌曲……
还有满腔(大多不会实现的)热情 —— 「好像也不是很难嘛!」「我回去要多试几次!」
咕,咕,咕,我就是快乐的小鸽子
不过这次,我那被激发的热情,居然有了后续。
最近,我到苹果门店体验了新推出的 Today at Apple 的《技巧:在 iPhone 上掌控你的隐私》,一下收获了两个「哇」。
第一「哇」是满足。
跟着讲课的 Creative Pro 一步步设置好手机里的隐私偏好,一下子觉得自己「整部 iPhone 都安全了」。
第二「哇」是困惑。
发现自己「哇,对这些可真是太不了解了」。
下课后,我开始了自己对「隐私」的探索,意识到原来点下「要求 app 不跟踪」后,未必意味着你真的不会再和 app 分享数据。
同时,我也发现人们对「数据分享」这事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否定。
说到底,关键还是在于品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品质 —— 让人信任。
假如只给我一分钟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虽然「隐私」没有跟「教育」一样,被称为是「苹果公司的 DNA」,但苹果在隐私方面的工作也已持续多年,渗入了操作系统的各个方面。
展开来看,苹果已经为隐私保护写了册页数 80+ 的《个人安全保护使用手册》。所幸在于,多年迭代后,苹果也为这些功能增添了一些「聚合型」的设置方式。
因此,如果只给我一分钟时间,我会建议先调整以下两个方面:
① 关闭「允许 App 请求跟踪」。
路径:设置 → 隐私与安全性 → 跟踪 → 允许 App 请求跟踪(关闭)
没错,这就是扎克伯格口中那个会让 Meta 折损上百亿美元广告收入的 ATT(App 跟踪透明度)功能的「总开关」。
在「跟踪」关闭选项后,iOS 就会默认你不同意任何 app 提出的「允许 App 请求跟踪」请求。
不过,关闭这些请求后,并不代表你不会再和第三方 app 分享数据。
只是,这些 app 不可以把自己收集到关于你的数据,和其他应用或者广告商分享,用来描绘出一个「更完整的你」的画像。
相比之下,拥有「一家族」应用的巨头们受到的影响会不那么大,因为当一个用户使用其旗下的 app 足够多,数据就够多样,就算不和其他公司合作,以会员账号为线索的画像也足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