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接受媒体专访,访谈话题主要围绕鼓励人民币并购基金发展和进一步鼓励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创投产业发展展开。
张懿宸指出,国内人民币基金最主要的瓶颈还是来自募资端。我国私募股权市场的资金来源虽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当前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资金来源渠道受限,缺少长期资金。国内养老金直接进入股权投资行业还面临着一些政策障碍,保险和金融机构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出资比例也较低,合计10%左右。
从股权投资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张懿宸建议持续优化私募股权市场资金来源结构,鼓励壮大长期机构投资者队伍。例如,随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建议有关部门适时考虑,试点扩大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范围,并调动保险资金配置包括并购基金在内的长期股权的积极性, 鼓励理财子公司加大对非上市股权投资产品的关注和投资力度,进一步释放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潜力和活力。
笔者认为,张委员提出的此条建议至关重要——长期资金来源一直是制约我国VC/PE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募资市场目前仍然缺少真正的“长钱”。
险资方面,自2020年下半年“开闸”以来,险资对于PE/VC和母基金的募资来说是重要的LP群体。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股权创投基金与保险资金合作已初具规模、逐年增长。
但我们关注到,银行理财子公司出资股权基金还是十分稀少。此前,在市场的期待与期盼下,理财子公司的纷纷成立却并未给股权投资行业雪中送炭,几乎无法驰援母基金与基金。市场上银行理财子公司有股权类产品配置的寥寥无几,投资股权类的基金、母基金更是几乎没有。
这主要是由于期限错配问题——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大多在1个月至1年之间,2年较少,5年以上的期限基本没有,而私募股权基金一般都在5年以上。为了解决错配问题,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滚动发行能够实现“以短配长”,但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这种滚动发行被列入禁止性业务。此后,期限错配成为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难以逾越的障碍。尽管六部委出台了对创投基金及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豁免细则”,但多层嵌套“松绑”了,期限错配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