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把名下所有信用卡都注销了。你可能说“有钱呗,不需要了”,其实不然。我发现,有个陷阱叫做“花钱的循环”。
什么意思呢?
不论存款还是信用产品,经过外部各种消费刺激,当手上有一笔灵活用金时就想去花,这是花钱的第一步,像打开盲盒一样,发现了快乐。
紧接着,我意识到一些头疼的事情:不管有多少钱,总会被花光,如果用信用卡,次月还要还,欲望总会超过金钱,花的地方开始变多。
即便想克制,有时也无法克制,因为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大脑会出现一种无节制的消费状态,小消费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却在月底产生一大笔费用。
最后,回想起第一次消费的快乐,那种新鲜和兴奋的感觉反而再次强化买买买的动力,这就陷入一种花了再挣、挣了再花的状态里,结果总存不到钱,还可能产生负债。
后来我发现,这种循环模式并非简单地控制消费就能解决,问题根源在于,对金钱脚本的理解不够深入。
一
什么是金钱脚本(Money Scripts)?
此概念来源于金融心理学的研究,被定义为关于金钱无意识的信念,或预设信念,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指导着你对金钱的看法,以及所做出的财务行为;如同游戏脚本指导着游戏进程一样,使你按照游戏规则和剧情走。
临床心理学家布拉德·克朗茨(BradKlontz)博士找了一堆人,问他们关于钱的看法,有人提出,“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应该多存钱少花钱、金钱能给生活带来意义、我不值得拥有这么多钱”。
看到这则调研后我才发现,金钱脚本原来有四种类型:
金钱回避(Money Avoidance)、金钱崇拜(Money Worship)、金钱警觉(Money Vigilance)、金钱身份(Money Status)。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回避,你觉得钱是件麻烦事儿,会把它和贪婪、欲望挂上钩,你可能会想,钱容易让人变坏,钱是罪恶源头,我不能接受别人的钱财等。
这样想法,通常道德感比较强,折射在不愿意正视财务状况、不敢合理规划消费上,甚至过节对别人礼尚往来的心意表达(物品),都呈现拒绝状态。
崇拜恰巧相反,就是觉得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他们可能会想,只要我有更多的钱,生活就会好起来、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这种想法并不能带来富裕,反而导致欠下一屁股债,毕竟人总在追求满足感,会为了追求更多的钱,做出冒险的决定。甚至也会过于在意钱,觉得永远都过不上想要的生活,感觉生活就像在自己手中滑走一样。
我观察发现,此类人群一般人前大度,人后紧张。
例如,在朋友聚会上他们常常会请大家吃饭,买单时从不犹豫,还会购买昂贵的礼物给朋友,他们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非常有钱。
然而,他们人后的生活其实充满了压力。因为此类生活方式,常常陷入财务困境,每个月都在为还款而疲于奔命。他们可能会用信用卡支付一切费用,每个月只偿还最低额度,然后继续用卡刷出新的欠款。
警觉的人,对钱特别小心翼翼,不喜欢用信用卡买东西,喜欢存钱和留备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