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收官之际,在常态化退市机制下,又一批退市股逐渐浮出水面。近日,*ST泛海、*ST华仪和*ST柏龙3家公司相继提前锁定面值退市。据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面值退市逐渐成为“主流”,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显现,A股出清步伐显著加快。
3家公司提前锁定退市
近日,*ST泛海公告称,截至12月20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15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ST泛海199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早的一批上市公司,实控人为卢志强。2014年之前,泛海控股的业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此后公司开始向金融领域转型,通过收购并入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典当、资管等金融资产。
自2014年转型之后,*ST泛海的负债总额快速攀升,2018年其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但负债总额达到了1836.7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80%以上。2020年,民生信托踩雷武汉金凰珠宝80亿元假黄金案,加剧了泛海的困难,也被认为是公司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天眼查显示,近日,卢志强、泛海集团及*ST泛海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23.9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风险信息显示,泛海集团存在81条被执行人信息,此外还存在多条限制消费令和终本案件信息。
与此同时,当前处于交易类退市“阴影”下的公司还有2家,包括*ST华仪、*ST柏龙,12月22日收盘价分别为0.39元/股、0.44元/股,均已连续十五天股价低于1元,且均已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面值退市创历史新高
2023年,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大增。据东方财富数据,今年以来已有43家A股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20家为“面值退”,与“财务退”数量基本相当,二者占据绝大多数。显著高于2022年1家、2021年的6家,创下了历史新高。
此外,年内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的公司数量也不在少数,包括*ST科林、*ST文化、*ST光一、*ST蓝盾等近20家公司触及此类指标,一批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得以有效出清;此外,还有*ST泽达、*ST紫晶、*ST计通等公司因被认定存在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而被强制退市。
业内人士分析,市场优胜劣汰加速的背后,主要得益于监管层对退市机制的持续完善。一方面,自退市新规施行以来,常态化退市格局日渐成型;另一方面,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显现,A股出清步伐显著加快。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以来,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持续推进和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壳资源价值急剧下降,市场炒壳之风得到明显遏制,基本面的好坏已逐渐成为决定公司是否应该退市的重要判断标准。而“1元退市”(面值退市)的规则设计可以将那些基本面持续恶化的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方式使其股价持续低于1元,甚至对于部分股价极低的公司还能在20个交易日之前提前锁定退市,从而帮助投资者提早做出投资判断。预计未来“1元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还会逐渐增加。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在当前严监管总基调下,势必需要加速淘汰低劣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出现了重大造假,那么退市应该仅仅是起步,罚款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处罚手段,还需要推动投资人集体诉讼,实控人通过强制回购等措施保障中小投资人财产安全,要真正实现对投资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