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理财 >

变了味道的“资本寒冬”

条评论

变了味道的“资本寒冬”

前言

此文章定会引发一些人不适,当然也有会有人说我是“嘴炮”,也会有人说你有什么“资本”谈论这个问题,当然也会有人说“你自己没点B数”么。

如果你们这么说了,我承认,不做任何解释。因为如果只是从打工者的角度,这么评论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你只关心你能拿到手多少钱而已。

2018的不作为,却以“资本的冬天”作为借口,传承着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只是因为你并未看到2019年意味着什么。

寒冬过后必是春,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成为不了历史,那就会被历史遗忘。

今年,我经常和别人提起一词,叫“破冰”。2019年,便是“破冰”之年。

2019,最坏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坏”在“资本”,“好”在“机遇”。

变了味道的“资本寒冬”

 

别拿“资本寒冬”当借口,心里没点B数吗?

 

募资难+退出难+估值倒挂+毒角兽+估值下调+中美贸易战+私募基金停止注册+股市爆仓+P2P暴雷+消费降级,这就是多事之秋的2018年。

在金融去杠杆和流动性偏紧的当下,靠融资过活的互联网公司普遍陷入了焦虑之中。

一级市场正在闹钱荒,至少历史的经验表明,IPO这件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股价跌到谷”形容今年的经济环境,再贴切不过了。

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本周期、政策周期。四大周期叠加,才成就了我们说的“资本的寒冬”。

不知从何时起,“融资难”“大环境不好”“流量成本太高”“人口红利下降”“经济不景气”,随便拿出一点,都成了“寒冬”的标签。

成就了你们所谓的“利润”覆盖不了“成本”,公司不再赚钱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想反问一句,如果企业必须依靠“资本”的助力才能盈利。是高估了“自己”?还是高估了“资本”?

变了味道的“资本寒冬”,成了你们最好的借口,没有之一。

“德不配位”“高薪低能”“管理混乱”才成了寒冬的的“命门”

 

别拿“资本寒冬”当借口,心里没点B数吗?

 

2018年评选影响中国十大人物,当中我们看到了“女团”出身的杨超越,所有网友给出的一致看法就是“德不配位”。

暂且不去评论是否真的“德不配位”,我就想知道,给她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社会如此,企业亦如此。

一、

今年,有幸拿到某司某市场总监的竞品分析,本以为可以好好的学习,但却让我大跌眼镜。

本分竞品分析中,只是总结了产品名称、企业solgen、产品优势、其内容无非就是竞品官网上的内容,除此以外并无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只是剪贴复制,我倒觉得只需要找一个实习生,告其需要查找内容即可,也许实习生的竞品分析做的都会比这个所谓总监做的好。

这就是所谓的总监,拿出手的东西在我看来撑死也就是实习生的水准。拿着高薪,匹配的能力真是不敢恭维。

如果,这样“高薪低能”的总监可以带领公司赚钱,那中国,真的没有不赚钱的公司了。

二、

曾经还听到一个老总说要融资,说产品很优秀,优势明显等等等。。。。。对自己融资很有把握。

但我们来看看管理方面,员工上班嗑瓜子、打游戏、看电影、睡觉、做私活等等。。。。

我就好奇,请问你们本身的管理就如此混乱。请问,你何来的自信去融资?

哪怕在资本过热的时期,就凭借你这样的管理,就像拿几千万的融资,你们真的当资本的钱都是白来的么?

三、

曾经和一个老总聊天,聊起了销售团队的问题,我提到为什么你们的销售看起来一点“狼性”都没有?

这个老总说,我们做的业务都是很专业的,需要很专业的和客户沟通,所以这群销售“欲望”就没有那么强?

我想问,请问哪个公司的销售或业务,因为做的产品很专业,所以就不应该充满“欲望”和“狼性”了?

按照这个思维方式,那就变成了,别人家的销售有“狼性”是因为做也不专业,而我们家的销售“专业”。

我觉得,是个明白事理的人,都能看得明白。自称的“正规军”在我看来无非和“杂牌军”并无差别。

但凡做的业务不是灰色地带,就凭那样的销售,做出支撑公司利润的业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公司不赚钱,不盈利,请不要把责任推卸给“资本的寒冬”,请先从自身找问题。

团队文化、人员使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这很严重的问题时,你在谈论是否能赚到钱,我觉得为时过早。

内因解决不了或者看不到,把所有的不应该都归结于外因,这就可能像是“你自己都不努力,凭什么让孩子努力”的道理一样。

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卸给“资本寒冬”,没有资本企业就不应该盈利么?没有资本企业就不该进步么?

没有持续“造血”的模式不是好模式,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资本的助力,那企业永远都看不到希望。

“资本寒冬”没有错,错就错在,你们把“资本寒冬”当做企业不盈利的借口。

“坏”在“资本”,“好”在“机遇”

 

别拿“资本寒冬”当借口,心里没点B数吗?

 

2018,最让我动容的两句话是,“请再多给我们一点时间”和“活下去”。

因经济、产业、资本、政策四大周期叠加引发的“资本寒冬”,让企业举步维艰。

2019,即将到来的,“最坏”也是“最好”的一年,“剩”者为王便会是最好的解释。

“坏”在“资本”

寒冬让我们看到:1、资本终会回归理性。2、资本不是万能的。

哪怕真的是站在风口的“猪”,也许还没有起飞,就已经冻死在这个冬天。

“好”在“机遇”

这个机遇必将成就一批优秀的企业、一批独角兽、一批创业者。

当目光没办法再聚焦在“资本”助力之上时,也许我们才会更专注的做我们的事情。

抵御寒冬,“专注”才是最好的良药。

资本繁华,掩盖了企业本身的“造血”能力。虽外表光鲜,但离悬崖只是一步之遥。

寒冬来袭,当企业需要面对自负盈亏,便出现了“战略”“战术”“造血”“用人”等诸多问题。

2019做为寒冬中的机会,必将打造一批拥有“优秀文化”“良好体制”“持续造血”“商业模式成熟”的优秀企业。

活着是硬道理

 

别拿“资本寒冬”当借口,心里没点B数吗?

 

在经济下行与危机时期,企业要熬过寒冬,争取活下来,我认为要靠12字“活命”方针,即“现金为王,内功为要,人才为本”。这12个字既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常识,也是应对困境之策。

第一,现金为王。

所谓现金为王是指现金流为王,经营性现金流为王,而不是现金本身。一个企业只要现金不断,哪怕是暂时亏损也死不了。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有充足的、可支配的经营性现金流,永远是危机期的最大赢家。

大家如果注意华为每年的年报,就能发现它主要公布三个指标:(1)销售收入;(2)利润;(3)经营性现金流。

中国很多企业只关注前面两个指标——销售收入多少,赚了多少钱,很少有企业在年报时提经营性现金流。但在经济危机时期,这三个指标中,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流,而绝不是销售收入,也绝不是利润指标。

所以,中国企业在危机时期要增加经营性现金流的意识,因为只要保持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企业正常运营不缺钱,企业就死不了,就能够活下来。

有的专家认为,在经济下行时期,现金流比利润重要10倍,比收入重要20倍,因为所有熬不过去的企业都是死在现金流短缺上。过去,中国企业只关注销售收入,只关注利润,基本不谈经营性现金流。而经营性现金流在危机关头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企业家时刻要关注的一个指标。

第二,内功为要。

不管外部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唯有做好自己、积蓄内功才能度过危机。

危机关头企业家与企业一定要回归客户价值,坚定信心,做好自己,做好产品与服务。尤其是在危机时期,更要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获得真正的内在生存能力。

为什么说内功为要?其实还是回归到客户价值,回归到产品致胜,回归到成本、质量、交付期这些最经典的、传统的指标上,才能靠差异化去渡过这个难关。

换句话说,经济下行期就是要比别人能够耗得更久,以你的能力,以你的内功,以你积蓄的能量,耗到最后,耗到别人死,自己活下来。

第三,人才为本。

人才永远是企业最终的本钱。最近我给企业家做咨询,说实在的,我更多的是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因为我是永远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许多企业家哭丧着脸来找我聊,往往是信心满满而走。

危机关头,信念的力量最伟大,信心比黄金更管用,困境与危难关头方显英雄本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前面的那个1。

企业家千万别因为经营压力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进而把身体弄垮了,把革命意志丧失了。这个时候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把亏损当回事,不要把业绩出现下滑当回事。

财富可以暂时失去,只要人在,永远保持这个1立得更稳,就能把1留住,将来再努力去加0。

破冰

 

别拿“资本寒冬”当借口,心里没点B数吗?

 

资本的寒冬,移动互联流量红利消退,企业成本不断增加,致使这个冬天越发寒冷。

“破冰”何在?

一、

资本容易混淆视线,在资本的助推下,企业发展的风生水起,但一旦资本退出,企业就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更有甚者走向破产。

因为资本,让企业忽视了自身的“造血”能力,因为有充足的外部资金做为弥补,所以经营上的种种问题,都因资本的涌入而被淡化。

所以有时候,我们认为,资本的寒冬未必是件坏事,因为正是因为资本的寒冬,所以才可以使企业更加“专注”,因为足够“专注”,才会做到去研究如何持续“造血”。

所以,“破冰”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做到足够的“专注”。“专注”于产品、人才、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等。

二、

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红利消退,致使C端成本不断增加,所以才会看到了拼多多或者趣头条这样所谓的“消费降级”、“市场下沉”。

但我想说的是,2019年,我认为,B端业务会有一波井喷是增长。随着AI、AR/VR、业务产业化等慢慢成熟,那么下一个流量突破口,就在于此,所以我个人认为,2019年的流量风口是在B端业务上,B端业务会在寒冬不断磨练,迎来新一轮的流量爆发。

所以,我一直在说的“破冰”,一个是从企业本身出发,一个是从大的环境的出发,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结束语

有人经常和我说,说“实话”死的快。没错,我认可这样的说法。

但当企业中,所有人的都不愿意说时候,都只会阿谀奉承之时,企业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文章写的不好,或者过于偏激。读者不适,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