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理财 >

银行理财转型之路

条评论

银行理财转型之路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监管文件的相继出台以及理财子公司的陆续获批、开业,银行理财真正步入实质性转型阶段,净值化转型进程也由浅入深。截止2020年2季度末,346家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4.59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为13.2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53.82%,各类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一、银行理财转型进程
 
    1、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转型效果最为显著
 
    从转型进程来看,股份制银行转型效果最为显著,城商行次之。从2019年三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股份制银行净值化产品存续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余额的比例已从51.30%提升至64.90%,明显领先于其他类型的银行。这可能是由于股份制银行的体制更为市场化,转型目标和转型路径较为清晰,在投研、系统、人才团队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加之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加快了股份制银行转型的步伐。
 
    与此同时,城商行净值化转型进程也呈现稳步抬升态势,且与全国性银行的差距日渐缩小。城商行的净值化产品占比从2019年三季度的36.15%提升至2020年二季度的54.87%,转型速度仅次于股份制银行。这可能是因为城商行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上体量较小,存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易于转型推进。
 
 
    2、净值型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在银行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不仅净值型产品数量稳步增长,同时,净值型产品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从产品数量上,2019年三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各类型银行新发净值型产品数量稳步增长。虽然在2020年一季度,受到假期、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银行新发净值型产品数量略有下滑,但整体呈现上涨趋势。2020年二季度银行新发行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790款,相较2019年三季度的产品发行量增长了38.20%。
 
    从产品类型上,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衍生品类。2019年三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各类型银行新发净值型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其次为混合类产品,两者累计占比几乎达到99%。这主要是由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客户主要为广大个人投资者,追求稳定收益,厌恶过高风险,更偏向投资风格以稳健为主的产品;加之银行在固收领域具备多年的投资经验,固定收益投资为银行的主要投资领域。随着监管政策的引导和理财子公司的开业,高收益的权益类产品规模进一步提升,理财资金在资产配置上将更加均衡。银行新发行的净值型产品由固定收益类为主逐步丰富,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3、理财子公司规模不断壮大
 
    借助投资起点降低、首次购买不需临柜、直接投资股票等政策红利,理财子公司为银行理财转型之路带来了新气象。截至目前,已有21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经批准设立,17家已经获批开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不断壮大,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在银行净值型产品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国有行新发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占比从2019年三季度的2.5%迅速扩大到了2020年二季度的64.32%,股份行新发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占比从2019年四季度的0.05%扩大到了2020年二季度的10.53%。
 
 
    理财子公司在此次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理财子公司承担发行净值化理财产品的重任,开展资管业务,遵守监管要求,银行通过理财子公司配置适当的配置权益类资产,增厚产品收益,利用理财子公司在政策、法律、产品上的优势,广泛推广净值型理财产品,加速推进净值化转型进程。
 
    二、银行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目前,各类型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再加上突发新冠疫情的影响,阻碍了银行净值化转型的道路。银行在营销端和产品端仍存在尚未解决的困难,总体来看,转型阻力不容低估。
 
    1、营销端:理财客户对于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我国金融体系长期以银行为核心,基于资本市场的直接投融资发展相对落后,这导致投资者既对银行理财产品抱有刚性兑付的预期,又对市场抱有较强投机动机的幻想。虽然资管新规打破了这种刚性兑付,但投资者“隐性刚兑”和“固定收益”的预期依然存在。投资者在普遍满足于高收益类固收产品并习惯于投机性交易的惯性驱动下,缺乏寻求多样性的投资产品或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财富管理的积极性。
 
    2、产品端:在投研能力、投资策略以及风险把控等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
 
    投研能力有待加强。投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理财收益的稳定性,对于银行理财的客群数量及资产管理规模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相比同业机构而言,银行理财业务在投研方面存在诸多短板。一是投研人才、岗位配置不足,各类型银行投资岗设置率高于研究岗,缺乏专业的投研团队。二是缺少研究系统性,银行理财发源于表内信贷业务,其投研模式也自然受到信贷审批、风控等模式影响。信贷投放的思维导致投研工作难以直接影响理财业务投资决策,投研体系与投资业务各自独立。三是投研体系发展失衡。在固收市场方面,银行理财擅长做流动性管理和债权类资产的投资,在固收和投资债券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权益市场方面,银行的弱势逐渐显现。
 
    投资策略上存在短板。受历史投资政策限制、投研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资金配置的主要标的为债券,对权益类产品的资产配置不足,但从长期来看权益类投资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金融资产。与此同时,金融衍生品长期以来发展不足,工具不丰富,资产配置与交易的风险对冲及管理功能较为薄弱。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加大权益类投资,丰富投资策略,积极运用衍生品,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同时,提高投资盈利,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偏好。
 
    风险把控能力亟待提升。现阶段,全面消化非标资产会极大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通过非标资产进行融资的企业正是难以进行银行表内贷款的对象,短期内回表难以实现,投资者将因此面临违约风险,而融资的企业也会存在流动性风险继而造成违约。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其资产风险把控能力受到挑战。
 
    三、总结与展望
 
    在监管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的背景下,各类型银行首先需要加快存量不合规资产、产品的处置;其次,要加快产品净值化转型步伐。转型过程中,各类型银行都需要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控、投研、产品、系统等方面发力: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加强投资者沟通,防止误导销售,帮助投资者充分了解投资风险,增强风险自担意识。一方面,根据新规要求,切实做好投资者的分类,做好产品和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工作。另一方面,培养投资人风险意识,让投资者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风险防范意识。
 
    风控方面:净值型产品体系下,银行理财面临的市场风险、声誉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的管理难度加大,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各类风险的管理架构,发挥相较券商基金等权益投资偏稳健的产品优势。
 
    投研方面:银行在固收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短板,转型前期可通过FOF和MOM模式与外部机构合作,逐步变被动委外为主动管理,同时加快投研人才的引进或内部培养。
 
    产品方面:丰富产品线,细化产品体系并配合客户需求做产品适配。
 
    系统方面:在做好常规信息系统建设满足日常交易、估值、结算、信息披露、投资、风险管理的同时加快满足净值化转型的相关配套系统的建设,中小行可选择与外部共建或完全交由外部机构来建设。
 
    随着理财子公司悉数落地,银行理财业务机构转型将基本完成,但如何有效实现监管新规下的经营转型,不仅是银行机构完成转型的关键所在,也事关我国资管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