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突然开始买一些理财产品,逢人就聊收益有多高,甚至还想发展下线?
根据《中老年反欺诈白皮书》显示,光是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受理的各种形式的中老年受骗举报就超过两万次。其中,交友类型诈骗中,有16%是先通过交友获得信任,后诱导投资,人均受骗金额在万元以上。
网络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但也给知识水平不高、对网络诈骗警惕性不强的中老年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危险。随手一搜,这样的案例就不少:
中老年人上当案例
接下来你可以和一起,用三个问题来分辨那些你父母感兴趣的投资品是不是一个理财圈套。
问题一:
是否承诺高于8%的年化收益率
怎么可以最快吸引投资者投入本金?给足够高的收益率就可以了。
“高投资回报”几乎成为了理财骗局的标配,毕竟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快骗到足够的钱然后跑路。
那怎么样算高?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说过:
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 典型特征:承诺8%以上的年化回报
在现在的金融环境中,确实有收益高于8%的投资品,但这样的收益整体不稳定,有的甚至亏及本金,因此8%以上的确定收益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个知识点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或许已经是共识,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即便老年人有所了解,一些投资机构也会变着花样设定收益名目,导致中老年人在实际运用时很容易被弄糊涂,加上贪婪心作祟,就免不了上当了。
在此提供一种劝说方式:
▶ 劝说方法
首先,要用金融计算得出真实的年化回报,并和父母说明这样的回报是有多不正常。
比如某骗子平台声称投资1500元可以获得日收益21元,它的收益率有多少呢?你可以做一个简单计算,它的年化收益为:
(21×365÷1500)*100% = 511%。
它是危险收益率8%的64倍,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危险。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高收益为诱饵进行投资诈骗的案例。我们可以用数据事实帮助父母理解骗局的虚假。
问题二:
是否有“会员费”“拉人头”的现象?
庞氏骗局,靠的就是一手“拆东墙补西墙”的神操作。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其中极端的体现就是传销,新型传销融入了互联网等元素,变得更有迷惑性,但核心的两个要素基本不会变,即“会员费”和“拉人头”:
▶ 典型特征:收会员费、要发展下线
“会员费”:也可以是“注册费”“账户费”或者说其他各种形式。金额一般高于正常投资准备所需的金额,作为平台或者推荐人的主要收益来源。
“拉人头”:有超过三级下线,每推荐一个人入会可获得较高回报。
有些骗子会以“有钱大家一起赚”“拉人就有更多好处”为名,诱导中老年人找亲戚朋友一起投资,这种情况就非常值得警惕。
▶ 劝说方法
拉人入会的获利的方式没有造血能力,也就是说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下线的血汗钱,他们还是你的朋友或者亲戚。一旦他们拿不回钱,这关系也就彻底断了。
另外,要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涉嫌传销,是违法的。
问题三:
是否重点包装平台安全性?
骗子公司为了降低投资者的戒心,对自身资质的宣传往往会大于投资品本身。
比如使用各种中老年人看不懂的英文网站、国外资格证书来包装自己,并在各种媒体上投放文章来散播影响力,然而对实际投资品的介绍却非常少,甚至完全不能确定投资品的实际价值。
▶ 典型特征:高大上术语、国外证书、重点宣传平台资质
就拿最近比较热的“区块链投资”“数字货币投资”来说,老年人对此几乎都只处于有所耳闻的阶段,很难深入了解运作模式,再加上前期这部分投资品如比特币的涨幅很大,也能诱惑他们掏出钱来参与其中。
当然,新型骗局层出不穷,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找专业的老师进一步确定是否是骗局。
▶ 劝说方法
一般这种公司的受害者不少,你可以找到网络上其他受害者的发声案例,并通过企业查询网站找到该骗子平台的注册公司,查看它的司法纠纷和各类报道。
这样可以大致判断出这家公司是不是有问题,以此印证骗局的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