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家总觉得90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潇洒一代,但现实却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大数据显示90后已经开启了“报复性存钱”,成为了储蓄大军的中坚力量。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难道只是简单地把钱存到银行就可以了?是否有更好的投资模式呢?
对此,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在《生命周期投资法:让你退休无忧的理财智慧》一书中告诉我们:一定要尽早开始投资,并且在不同年龄段选择匹配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方式。
书中向大家普及了“生命周期投资法”——无论你是20出头刚踏入职场的青年,还是30~40岁肩扛家庭重担的中年,或是50~60岁即将退休的初老族,都可以按照这一方法来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
“生命周期投资法”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
首先,估算出“未来的自己值多少钱”。
也就是将你预期自己未来的劳动收入,全部折算到现在,看一下你的人力资本值多少钱。作者认为一般人的收入会随工龄而不断上涨,到50岁左右时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直到退休。依照他们的估算,在没有天降横财的情况下,一名30岁普通员工所有未来收入的现值之和,大约是其当前年收入的30倍。
然后,确定“你愿意拿多少钱投资于股票”。
在计算出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以后,我们就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确定投资于股票资产的目标份额。如果一个人相对保守,那么他可能只愿意将人力资本价值的少部分投资于股市,比如10%左右,而风险偏好高的人则可能会达到60%。
不同生命阶段,采取不一样的投资模式。
我们刚才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价值,并不是真正拿到手的财富,只是对未来的一个预期。而真正在手的财富规模一般来说是与年龄正相关的,年轻时储蓄较少,之后不断增长。所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为了达到自己的投资目标,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资模式,比如年轻时可以适当加杠杆、但年长时一定要去杠杆。
我们用一个案例说明问题:假设小A的收入曲线如下图所示,在30岁时他的年收入为25万元,其终身财富现值按照我们的估算大约是750万元。而小A是一个偏保守的人,所以他打算只把终身财富现值的10%投资于股票资产,也就是计划建立75万元的股票仓位。
但是对于刚工作不久的小A来说,还没有存到75万元的积蓄,所以按照书中的建议,30岁的小A需要通过加杠杆来实现这一投资目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A的积蓄越来越多,直到在手财富积累到75万元的时候,他就不再需要加杠杆了。当财富积累越来越多,超越75万的时候,就需要配置一些债券类资产。这一策略也符合我们的直观感受,年轻人的抗风险能力要比老年人强,即使遭遇较大的净值波动,未来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