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直播为什么能火?
理财直播的火爆绝不是一个意外,它与行业多年践行“互联网+”战略以及各路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同年6月,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余额宝的出现,不仅是对“互联网+”的最好诠释,也对传统理财市场形成了强大的鲶鱼效应。从那个时候开始,从互联网渠道购买理财,开始成为了人们一个备选项。但限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彼时的互联网渠道仅仅只是一个备选项。
随着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资管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居民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可选择的理财方式逐渐增多,资产配置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人,相比上一代更愿意拥抱互联网,接触新事物。于是,更普惠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教育成为了他们的刚需。据不完全统计,线上理财用户中的80%是属于80后,对于理财直播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程度。
在今年的疫情影响之下,为落实防控的要求,居民普遍待在家里办公。而以往通过面对面形式开展营销工作的金融机构,纷纷都把工作搬到了网上。封锁期间,居民对互联网的依赖得到了空前加强。疫情催生了所谓的“宅经济”,同样也带火了理财直播。
以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理财直播的兴起与近年来银行围绕金融科技、数字化战略、零售银行和开放银行等密不可分。在各路银行的转型浪潮当中,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多家国有行和股份行的核心战略。客观上为理财直播打下来坚实的技术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新进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纷纷开启了理财直播之路。
理财直播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风险不容忽视
理财直播的兴起,不仅为金融机构转型带来了机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
合规风险为大
根据《资管新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法规的要求,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议题。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消费者,不得拆分高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不得宣传逾期收益率,不得承诺保本保息等等。对这些,金融机构可谓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牢记在心。
在线下网点中,在“逢买双录”和全面监控之下,合规性风险被降到了最低。但是在线上的直播当中,出现了一些打“擦边球”的案例。比如诱导客户下单,涉嫌夸大性宣传和欺骗误导投资者等。虽说理财直播目前鱼龙混杂,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为了一时的KPI,而走上了不归路。
即使是持牌金融机构,主播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完全执行相关规定依然有待商量。与金融机构线下网点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服务模式不同,线上直播往往是几个主播面对几万到几十万的群体。受众的群体广泛且复杂,年龄层级跨度较大,因此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挑战。
目前很多金融机构的做法,将编辑好的脚本和内容交由合规部进行审查。更有机构在直播全程中,指派一名合规部人员对直播全程进行跟踪和反馈。
在基金公司的直播当中,合规部门明确画出了规定的红线,包括不能宣传基金短期业绩,不能点评个股等。在很多直播平台中,会从始至终标记一段这样的话:“该内容为辅助投资者了解资本市场相关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
主体性管理
在其他类型的产品直播当中,主播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娱乐化的方式和创意层出不穷。这些能否引入到理财直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理财直播销售的是金融理财产品,属于特殊商品。这一点跟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实体产品销售,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底线要求更加严格,对于主播要求有销售资质。并且对于整个脚本和框架,都要进行合规审核,甚至需要做直播前的培训。
有鉴于此,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机构本身要落实相关法律和规范性的要求,平台自身也要切实肩负起责任,金融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的机构,防止直播间被割韭菜的情况发生。
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