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大幅下调,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为标准确定借贷利率上限,取代了原司法解释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
民间借贷利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影响几何?不少观点认为,持牌机构作为正规军,肯定不能高于非持牌机构,靴子落地只是时间问题。随后,针对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是否适用于金融机构,不同地方法院的判例也出现了分歧。
那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是否天然应该比民间借贷利率要低?要知道,民间借贷利率的主要成本是信用风险成本,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有息负债的资金成本、获客成本、人力成本、数据成本、运营成本和更高标准的合规成本。
成本不在同一量级
民间借贷与持牌机构利率不能“一刀切”
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调整过后,不少业界人士纷纷表示,金融机构作为正规军,执行比民间借贷司法新规更严格的司法规制措施恐怕难免。
然而,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主体不能简单画上等号,利率自然也应有所区分。民间借贷碎片化、半径小、合规要求低,而金融机构作为持牌机构,利用吸收的公众存款或自有资金,提供专业化的资金借贷服务。两种行为差异巨大,成本构成也是完全不同的,民间借贷主要是自有资金,不存在刚性兑付,而金融机构是硬性兑付的有息负债,需要考虑资金成本。
民间借贷是熟人间的借贷行为,在小半径范围内开展,没有获客成本,金融机构则通过互联网渠道或网点获取客户,有较高的获客成本。作为个人零散行为,民间借贷行为是没有人力成本的,金融机构则需要建立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综合考虑不兼容岗位等。在借贷方式上,民间借贷只需要口头或借据,通过现金或转账等方式进行,金融机构贷款则需要通过开户、鉴权、支付结算等方式进行交易,有交易成本。
此外,民间借贷没系统投入、客户服务和数据成本,而金融机构面临更高的合规要求,比如反洗钱、客户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要求,这些都决定了金融机构成本将会比民间借贷成本更高。
司法扩大民间借贷利率适用范围
或打破市场营造的“普惠”格局
今年9月,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平安银行温州分行的借款纠纷则是按照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计算,这一判决则让不少专家表示担忧,如果这一利率适用开来,将形成诸多层面的“马太效应”。
首先是客群层面的两极分化加大,金融机构对优质借款人的争夺将愈演愈烈,降息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超额授信,导致原本信用风险较低的人群因过度授信风险升高,极易产生系统性风险。那些没有征信记录,或征信综合评分不高80%“长尾客群”,金融机构将在考虑包含资金成本、营销、数据、不良、清结算等各类成本之后,减少对这部分客群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并不都以360天满额支用算,这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也不符合客户用款需求,拿借呗、花呗等产品来看,这些产品都是随借随还的,笔均借款周期在80天左右,笔均借款金额在3000元左右,即使是以24%的年化利率算,3000元借款80天,利息是160元,没有这笔借款,很多打工族交不上按季度付的房租,子女入学、培训班的学费没有着落。市场的规则被打破,就会出现潜规则,当潜规则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劣币驱逐良币。
从金融机构层面来说,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随着货币的传导而逐级提升,经过金融系统多年的运行,我国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比较稳定的、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供给体系,如商业银行通过零售信贷和信用卡服务相对优质的客群,而消费金融公司则服务相对商业银行下沉一级的客群,小额贷款公司等则服务更加下沉的客群,不同机构的不同风险偏好,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服务相应的客群。
按目前的利率上限设定,绝大部分的消费金融机构、小贷公司以及其他类金融机构,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与困境,甚至出现倒闭潮,这又会进一步缩减长尾客群的资金可获得性,导致普惠遭遇倒退。
发挥市场机制
营造持续向好的普惠金融生态
在2013年以前,金融机构受制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很难提供普惠金融贷款(一般是指20万额度以下的具有小额、高频、信用、海量的贷款)。只能提供大额、定期、担保、针对头部客户的贷款产品,覆盖人群有限。2013年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机构能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小额、短期、高频、海量的普惠金融贷款,覆盖人群显著提升。
普惠金融硬币的一面,是“普”的格局初步成型。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来展示金融“普”的格局,就是从2013年2019年中国有征信信贷记录人群新增了2.81亿人,7年时间实现了授信人数的翻番,这还不包括大量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其他没有上征信的准金融机构覆盖的人群,这一人群大概有8000万人左右。所以说今天在中国,我们这个客群,22-55岁年轻人的数量大概有7.7亿人,有征信记录的人数占这一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74%,说明我国C端长尾客群的金融信贷普及率其实已经很高了。
普惠金融硬币的另一面,是“惠”的进程正在启动。人们谈到“惠”,一般关注资金价格这个显性成本,其实还应该关注隐形成本,也就是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申请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还有资金占用的经济性,还有是否存在资金使用的冗余。其实这些年,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更多金融机构的参与,普惠金融贷款利率是显著下行的,我们以一个标志性的产品某呗为例,2015年刚推出时的平均利率约在24%,随着各类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加入,现在该产品的平均利率已降至约16%。
总的来说,我们感觉到,这两大数据,一个是2-3亿新增的用信人群,还有300-500BP的利率的下行,说明市场调节正在发挥其作用。在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法律再去做刚性约束,这个是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