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日前接受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好不要超过6%,用扩大一般贸易的进口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做法不可取。
人民币升值不应过快
报记者: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您如何判断今年汇率形势?
张燕生:我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好不要超过6%,升值节奏应该控制,不要升得太快。
这一观点基于几个背景:第一,输入型通胀很厉害,资源价格上升很快,成本驱动因素大大挤压了人民币升值的空间。粮价、油价和资源产品价格都很高,对国内产生了很强通胀预期效应,人民币再升值就是贵上加贵,企业成本压力很大。第二,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一直在上升,由于资源价格改革和价格调整,国内成本升得很快。
输入型通胀、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三者之间形成叠加效应。如果价格上升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化解压力;但如果成本上升较快,企业没有办法消化,那么对出口和经济都会产生压力。比如2007年三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反映出人民币升值过快、国内政策调整,以及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超出企业承受范围。目前情况跟那时差不多,因此汇率政策调整更需统筹兼顾,助经济实现软着陆。
通胀或比去年严重
报记者:今年通胀形势会不会比去年更严峻?
张燕生:通胀要比去年严重。去年通胀目标是3%,实际达到3.3%。由于去年翘尾因素,今年目标值是4%,很多学者估计将超过4%。原因很简单,今年的经济复苏势头可能会超过去年,粮价、油价、资源价格可能继续上升。
今年又是“十二五”开局,各地准备开门红大干快上,整个经济增速下不来。通胀预期效应仍然明显,但只要政策配合好,政府能够把通胀逐渐控制住。
报记者:有人认为加息、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空间已经变窄,您认为控制通胀的“组合拳”还能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燕生: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控制通胀。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是全部,还需要财政、贸易包括招商引资等宏观政策协同配合。还有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应协调好。
扩大进口须谨慎
报记者:我们了解到,今年的“用工荒”提前出现,这会不会导致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
张燕生:各类工资上调要区分开来。通胀中最脆弱的是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要能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就意味着在通胀情况下,他们的名义工资要增加。但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薪要适度冻结。
报记者:农民工收入上调会不会对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产生冲击?
张燕生:不会。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分为欧美跨国公司、日韩跨国公司和台港澳企业。前两类企业的产品价值链是全球分布,在我国最多占20%,但利润空间非常大,适度提高农民工工资对他们的利润影响很小。另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加工顺差的主体,容忍农民工工资上升空间非常大。
工资上调对台港澳中小企业影响比较大,但我们调研发现,工资上调对这些企业的倒逼机制比较明显,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更新设备、改善技术,可以缓解成本压力。
去年进出口增速偏快,今年可能有所下降的,但效应会改善,包括议价能力、管理、创新提升等。出口总趋势向好不必担心。
报记者:今年要积极扩大进口实现贸易平衡,您如何看待扩大进口的影响?
张燕生:进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供给作用的发挥和技术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但如果进口仅仅是为了减少顺差,这种做法我不赞同。
去年我们的一般贸易逆差是472.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3300亿美元。要减少顺差需要一般贸易进口过多,这对国内的产业和就业会形成冲击。我国加工贸易顺差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全球化的结果,用扩大一般贸易的进口减少加工贸易的顺差,从逻辑上缺乏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