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金融 > 理财 >

痛点|债市谋变②重塑中国评级业,外资机构能否带来鲶鱼效应

条评论

痛点|债市谋变②重塑中国评级业,外资机构能否带来鲶鱼效应

去年11月爆发的信用债违约风波可视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风水岭。高等级国企债券的突然违约,暴露出中国债市的“沉疴”。有关部门及时出手,对多起违法违规行为展开调查,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也随之启动或加速。

澎湃新闻行业观察与产业调查栏目“痛点”推出《债市谋变》专题,调查分析信用债违约风波之后,中国债券市场的变与不变、评级市场如何重塑、垃圾债市场前景、债市金融基础设施如何统一等。我们也将继续关注中国债市能否在这一轮变局中实现“脱胎换骨”。

3月底,一份由央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起草的《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发出,在评级业内引起波澜。

《通知》明确提出评级机构需降低高评级主体比例、加强区分度、一次性调整超过三个及以上子级的启动全面的内部核查程序、提升跟踪评级有效性和前瞻性,并且拟在配套措施上优化评级生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化环境。

这是继今年2月份证监会取消公司债强制评级以及3月份交易商协会发文取消债务融资工具强制评级之后,评级行业再度迎来重磅监管措施。

监管“多拳出击”

近年来,监管部门在弱化外部评级依赖的改革举措上形成合力。

去年年底,央行联合多部委发布《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将信用评级报告从发行时必须披露的文件列示中删去。

自债市打破刚性兑付后,不断出现的债券违约事件,暴露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突出问题。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行业乱象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并通过取消强制评级、强化对评级机构监管等制度性安排规范评级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