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轨卫星4000多颗,天上的卫星算不算多?为何要建低轨卫星互联网?未来的通信是否一定会用上卫星?建设卫星互联网,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cn)记者日前在上海专访了NI亚太区商业航天行业负责人刘金龙。刘金龙在航空航天与国防行业相关测试业务上有16年的经验。他曾深度参与国内第一家商业卫星公司创新测试体系的建立,见证了这些创新测试技术支撑国内第一颗商业卫星的成功发射并实现20颗卫星以上的星座组网过程。
刘金龙
刘金龙在回答前述问题时表示,卫星并非最终需求,发射卫星也不是最终目的。天上的卫星多不多,评判依据是卫星服务是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目前来看,无论是遥感卫星还是通信卫星,数量“供给不足”。“发射数百颗低轨卫星就可能覆盖全球,但在任意一个点上,一旦打电话的人多了就服务不了了。为什么要发几万颗卫星也是这个道理。”
刘金龙表示,如果从通信的角度看,甚至和中国的地面基站数量相比,“几万颗卫星其实一点也不多”。
而目前,全世界的在轨服务的卫星只有4000多颗。4000多颗卫星绕着地球运转是否“拥挤”?刘金龙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如果在地球上放4000多辆车,好像都不需要红绿灯了。”当然,卫星有轨道、有频率,从这个角度看是稀缺资源。
在大批量卫星上天前,是卫星网络的规划。刘金龙表示,首先要突破理论问题,包括发射多少颗卫星、采用什么频段通信、用什么编码方式。在天上还没有卫星时,地面实验室就需要模拟出星座原型的情况。
“很多人说为什么不见中国的卫星大批量上天?这些理论问题不解决,发了卫星以后也要迭代。卫星最大的问题是发上去就回不来了。”
卫星互联网建设的中下游环节是卫星制造和地面终端制造,而将商业器件用于商业航天的技术创新难度一点也不小。“把一个卫星终端做得非常小、成本非常低,也是非常难的。”就连SpaceX这样的企业,也在谋求降低终端成本,将几千美元的设备降低到几百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