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楼市里的投机客愈发“肆无忌惮”。
有业主抱团涨价的。
在广州,天河、黄埔多个小区业主通过抱团抬高房价,上调小区房源挂牌价格,有业主甚至喊出了“单间每间500万起,一步步提价”的口号。
在合肥,部分小区的业主成立所谓的房价指导委会,并以此名号发布公告,除了规定房价涨幅外,还表示 “不涨价的业主,就要被抛弃”。
在成都,某楼盘业主意图统一涨价,不仅仅规定了房源的挂牌价,并且还提到未来小区房价目标要达到3万。
还有专门炒作学区房的。
“1月14日,深圳一则老破小学区均价刷新到32万元/㎡”, “12月30日,北京海淀某学区房一夜暴涨40万元”、“12月末,上海学区房三天暴涨100万元”,这些信息不断刷屏,刺激着购房者的神经。
更有甚者,为了让小区蹭上学区房的光环,深圳某小区业主竟自发组织成立了“业主补课队”,甄选“211、985”院校毕业的业主,分配相应的科目给孩子们补课,学习成绩只要提高,房价也能跟着沾光。
还有用经营贷、消费贷加杠杆买房的。
如果你名下有企业资质,手里还有一套全款房子,就可以拿这套房子做抵押,最高评估价可达到7成,很多投机客把这笔钱贷出来再去买房。
因为去年LPR多次调降,有的地方还给企业主贴息,短期贷款利率下降,房贷利率依然维持高位,有人就动起了歪主意,用低息的短期贷款拿来买房,等到房产升值后再出手变现。
在深圳、杭州、上海、宁波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城市,部分投机客就利用了“经营贷”的手段买房。
然而,炒得越凶,调控“大锤”落下得越快,不到半个月时间,京沪广深发出同一信号:遏制投机。
针对购房者挪用消费贷、经营贷资金作为购房款的现象,北京银保监局1月30日表示,将严查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第一时间开展了大数据筛查,并就筛查发现的疑点线索,向辖内银行机构下发监管提示函,要求各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并要求银行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也就是说,敢用消费贷或经营贷买房,接下来就可能面临“抽贷”的困境。
上海这边,1月下旬的楼市新政力度,已经远超市场预期,夫妻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指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和增速,房子不满5年,全额征增值税。
随后,上海银保监局更是连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八条措施,从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严格加强借款人资格审查、信用管理和严格房产中介机构业务合作管理等各个维度打击楼市的炒房行为。
就算业主抱团涨价又如何?在这种“铜墙铁壁”的调控下,高交易税叠加严格的房贷和信贷流向,购房需求必然会下降,挂牌价再高也是无用的。
还有深圳,已经出台购房细则:夫妻双方只有一个人符合购房条件的,只能登记在有资质的名下,直接堵住假离婚购房的漏洞。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并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方式申购商品住房的购房人,采取停止使用该系统及合同网签系统3年等措施。
这招也够狠,很多投机客打着“刚需”的名义去摇号买房,资金流水、购房资格其实都经不起推敲,按新规内容,只要购房者不诚信,就要承受“禁止买房”的后果。
广州也一样,1月末,广州工农中建四大行房贷全线涨价,首套房贷款利率从原来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0BP(基点)上调为LPR+55BP,二套房贷款利率从原来的LPR+60BP上调为LPR+75BP。变更后首套房贷利率为5.2%,二套房为5.4%。
这样一来,购房成本必然会升高,在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下,如果首套房贷款200万元,期限为30年,月供将增加428元。
四大一线城市遥相呼应,同时出重拳加码调控,这种阵势,最近几年还真没见过。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调控会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再重复2015-2017年的涨势。
央媒《经济日报》在2月3日发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
文章指出,当前我国房地产面临“三高”:房价过高,金融化程度过高,地方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过高。
只有通过金融调控,建立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房地产企业“三条红线”融资管理规则、居民债务收入比监测体系,严防“三高”继续恶化,用时间换空间,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表面上看,各地祭出的调控措施是在遏制投机购房行为,实质上,是给楼市降“三高”的必经之路。
将过热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中“抽离”,远离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我们的目标是高精尖技术的“星辰大海”,而不是年复一年的“大拆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