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整齐划一”。
前几天,深圳发布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一年发布一次,挂牌价格不能超过参考价,商业银行将根据成交参考价格发放二手房贷款,强制购房者“降杠杆”,剥离房产“金融属性”,打掉一二手房的差价空间。
新规实施后,中介连夜下架部分二手房房源,各个小区挂牌均价也无法查询,二手房市场流动性直接“冻结”,在“静淡市”下,高杠杆投机客将付出更高的房产持有成本。
上海发了“沪十条”,蓝白前段时间跟大家解读过,封堵假离婚,增值税“二改五”,提高购房门槛,随后又推出买房积分制,根据家庭情况、户籍情况、房产情况、5年内购房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积分,优化新房认筹政策,多年没有调控的上海一旦出手,力度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与此同时,北京更是撂下了“重话”,先是约谈各大中介指出要“逢涨必查、逢炒必办”,随后住建部实地督查,直接表态“首都房地产市场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投机炒房、渲染炒作”,这段掷地有声的话,让不少投机客“直冒寒气”。
在过去几年,我们见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楼市风向,哪个城市房价热了,当地出几个不疼不痒的限购政策,比如升级社保买房时间要求,降低公积金贷款额度等。
现在不同,几个重点一二线城市遥相呼应,出的都是直打“七寸”的大招,直接冻结炒房客的流动性,从资金面入手,限制房贷、经营贷发放,提高利率,提高税费,没有真金白银的支持,炒作氛围再强的市场都得熄火。
事实上,从2020下半年开始,全国都在“同步”调控楼市。
仍以深圳为例,2020年4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重返8000套之上,创下16个月以来的新高,同比增加25.9%。与此同时,业主“抱团涨价”“挂牌价格虚高”的问题不断显现,“买到房相当于中500万”“万人抢房”“众筹打新”等成为人们热议话题,甚至有不少购房者“借名打新”。
眼瞅着投机之风又起,深圳迅速出手,半年内9次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比如,去年7月15日发布新规,新市民36个月社保才能买房,豪宅标准统一调整到750万,增值税“二改五”。
9月份,央行深圳支行和住建局建立婚姻信息查询机制完善住房贷款管理的通知,客户购房资格将会严查,假离婚买房的方案将不再可行。
10月份,深圳部分国有大行收紧房抵贷,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楼市,2021年初,深圳又收紧收入流水和购房资格的审核,紧接着,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发布二手房参考价格,直接打掉房产炒作的“金融属性”。
紧邻深圳的东莞也一样,去年3月-7月成交均价出现连续上涨,4月份突破2万元/平方米,7月份量价达到新高。
随后,东莞3个月内连续5次发布新规调控楼市。
比如,外地人买首套须提供2年内连续1年以上社保证明,二套房须提供3年内连续2年以上社保证明,取得房产证后限售3年,新房房价3个月涨幅不得超过10%,且同幢新房每套均价差不宜超过20%,明确“获取选房指标”“锁定房号”“优先选房”是违规行为。
深圳和东莞这两个城市,有一个共同点:2020年量价齐涨,领涨全国,从去年就开始“不断加码”,政策实施的力度一次比一次严厉。
与深圳、东莞不同的是,作为全国“龙头”城市,楼市“风向标”的上海和北京,反应速度更快。
上海1月21日开始针对假离婚、增值税进行调整,1月25日把法拍房纳入限购范围,1月29日发布新规,新房不封顶就不放贷,2月6日又推出了买房积分制。
统计以上调控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短短15天时间,上海先后4次出手,频率之高,力度之强,是本轮调控所有城市里执行力最强的。
原因大家都懂,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份,这3个月时间里,上海楼市尤其是二手房炒作情绪大幅升温,业主不断调高挂牌价,二手房库存持续降低,房东毁约,中介推波助澜,学区房“一房难求”,成交量创出4年以来的新高,1月份更是量价齐升,成交量环比再涨40%。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从各项二手房指标来看,环比均出现下滑,其中,成交套数环比下降26%,成交均价环比下降2%,挂牌量下降16%,带看量下降11%,新增客户量下降8%,炒作气氛迅速退却。
与上海不同,北京的调控措施,是以鲜明的态度“震慑”投机者,也是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出手3次。
正如上文提到的,1月底约谈各大中介提出“逢炒必办”,2月上旬公开表态“绝不允许楼市炒作”。
与此同时,北京银保监局发了个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要关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必要时要求借款人提供纳税信息,不得简单以抵押物价值评估代替借款人收入审查,如果发现违规,会“从严从重”查处。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发现本轮“调控潮”的一大特点:面面俱到。
购房资质、房贷额度、房贷利率、假离婚、经营贷、增值税、法拍房、约谈中介、暂停网签、延长限售,炒房客能想到的、做到的所有“漏洞”,几乎都在政策的“工具箱”里,没有例外。
更重要的一点,这场调控大潮,短期波及全国,风向说变就变,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如果房价、成交量能稳住不动,那楼市可能会“维持现状”。
如果有的城市“不开眼”,动辄就出现抢房、地王、学区房大涨、万人大新之类的现象,该来的调控绝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