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提到:
1、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
2、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文件还提到:
1、规划建设贯通省会及特大城市、近期双向客流密度2500万人次/年以上、中长途客流比重在70%以上的高铁主通道线路,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
2、规划建设串联规模较大的地级以上城市、近期双向客流密度2000万人次/年以上、路网功能较突出的高铁线路,可预留时速350公里条件。
3、规划建设近期双向客流密度1500万人次/年以上的高铁区域连接线,可采用时速250公里标准。
4、通过多种渠道增加铁路建设资本金来源,确保中西部铁路项目权益性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这份文件传递了一个信息:高铁、地铁、轻轨不能盲目建设。
一
我们知道,一座城市房价有没有潜力,一套房子位置是否优越,与高铁、地铁、轻轨息息相关。
如果一座城市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高铁或在建高铁,那么这座城市基本落伍了,房价也好不到哪里去。
根据最新的要求,满足“贯通省会及特大城市、近期双向客流密度2500万人次/年以上、中长途客流比重在70%以上”才能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
所谓特大城市,是常住人口500至1000万的城市。据《2019年城市统计年鉴》,到2019年底时,中国的特大城市包括成都、东莞、郑州、武汉、杭州、济南、南京、西安、沈阳、青岛10个城市。
而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是超大城市,截至2019年底,这些城市包括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等。
可见,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在我国所有城市中占比较少。再加上有客流密度要求,也就意味着有条件建350公里时速高铁的城市不多。其它城市只能建250时速的高铁,或不具体条件修建,对这些城市来说是利空。
此外,文件也规定“不能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地铁是重大项目工程,需要投资庞大资金。需要在财政、GDP、人口等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建地铁。比如2018年的52号文:
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GDP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很多城市并不符合建地铁的要求,但为了拉动短期经济、打造“门面”。纷纷以城轨的名义建地铁。结果客流跟不了,投资回报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现在国家对高铁、地铁、轻轨提出明确要求,这意味着很多城市可能难以满足建高铁、地铁、轻轨的条件了,对这些城市的房产是利空。
这类城市主要是哪些呢,主要是非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较低城市以及客流量较低城市。这些城市要么发愤图强,通过提升自身经济水平、人口数量来满足要求,要么是靠国家战略规划建高铁、地铁。
二
这份文件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国家不会通过盲目投资来拉动经济,投资要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今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236亿元,同比增长35.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986亿元,同比增长38.3%。
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37亿元,同比增长33.8%。
从上面的数据侧面可以看出,2020年国内经济较大程度是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功不可没。
但是进入2021年,疫苗开始普及,各国陆续放松封锁,经济步入复苏的轨道。中国经济在内外两大市场因素改善下,今年国内经济增长可能超预期。因此,2020年对基建、房地产的一些扶持政策可能退出。
比如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会略低于去年的3.75万亿元,而且2021年没有安排特别国债。
这意味着2021年基建的投资增速或将放缓。
今年初开始,房地产政策就已在不断收紧。最具典型的是监管部门明确规定了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深圳、无锡市、成都建立“二手房指导价”制度。监管部分严查经营贷进入楼市。最新的消息是:
深圳监管机构要求每季度排查房地产信贷调控政策执行、经营贷资金是否存在违规流入楼市等情况。
通过发改委本次发布的文件以及近期的楼市政策告诉我们一个信息:
2021年基建收紧了,楼市收紧了。这时的收紧主要是为了控风险,因为基建、房产投资都是庞大的耗资工程,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负债。所以说2021年的控风险,不如说是控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