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旅游 >

明清两代的金銮殿究竟有何不同?

条评论

明清两代的金銮殿究竟有何不同?

  很多人到北京旅游,最迫不及待想去看的莫过于故宫了,也就是旧时的紫禁城。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是“禁区”,因此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在明清时期,紫禁城的内部结构虽然整体未变,但是具体到某个宫殿陈设却有很大变化,比如金銮殿里面就不一样,究竟明朝和清朝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刚登基不久便决定迁都北京,于是他按照南京明皇宫的结构,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紫禁城,前后耗时长达十四年,动用了30多万劳工,收集了天下最好的木材和石材,最终成功建造了这座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在紫禁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掌管天下,虽然在此期间紫禁城也多次失火,但最终经过修缮也都焕然一新,不过每一次的修缮既保留了前代宫殿的影子,也添加了当时的元素,这一点从太和殿上就能体现。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位于紫禁城的轴心位置,也是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与其他宫殿相比,金銮殿占地面积最大,约2400平方米,装饰也最为奢华,不仅用到极其少见的五彩花斑石铺地,还用了更加珍稀的金丝楠木做梁柱。史料记载,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完工,在当时叫“丰天殿”,后因火灾被毁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修,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有功绩,便更名“皇极殿”。后来,清顺治皇帝登基为了万象新,又改成“太和殿”,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所有的宫殿中,太和殿的内部陈设最为讲究,进入内部会给人一种很宽阔和高大的感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间6根金光闪闪的盘龙柱,全部都是用金丝楠木雕刻贴上金箔制成,它们围绕在宝座的四周,就仿佛是六条龙在盘旋着。然后,目光被宝座牢牢地吸引着,它是一件髹金雕龙木椅,陈设在高约2.5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宝座的靠手和圆柱上也都蟠着金龙。人们常说,天下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而太和殿的中心就是这把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宝座的左右两侧,还有一副对联“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大意就是皇帝治理天下不敢懈怠,希望上天庇佑永保安宁;此外在宝座上方还有一块匾额,上书“建极绥猷”,而且还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大概意思是皇天在上,对天下黎民百姓有神圣使命。在宝座的后面,是一件金漆雕龙的屏风,前面则是四个紫檀木的台子,上面还陈设四样不同的东西,从左往右依次是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也都表示了吉祥的含义。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陈设,也是清代帝王时期的模样,然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明朝的陈设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明代时期宝座的前面有一道铜丝鎏金的帘子,神奇的是皇帝坐在宝座上可以透过帘子看到外面,但殿堂上的大臣却看不到里面,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百叶窗一样。如此的设计保持了皇帝的神秘性,即便是皇帝躺在宝座上给群臣开朝会群臣也都不会知道,甚至有时候皇帝还能偷懒不去朝会,就让太监假装皇帝就在宝座上坐着,比如万历皇帝就这样。

  除了帘子之外,宝座东西两边还有四个柜子,高约166厘米,宽约112厘米,据史料记载也金漆雕龙外观。不过,柜子还不是最主要的陈设,重要的是里面有众多的宝贝,据说是商周时期传下来鼎彝之器,象征着皇权正统,但可惜这四件龙柜都在火灾中被毁,里面的鼎彝之器也早已不见踪影。不过,近年来有专家表示,鼎彝之器后来存放在圆明园,最终被八国联军洗劫。上文中提到的铜丝鎏金帘子,也在大火中被溶解,于是到清代之后帝王们就不再用帘子,而是直面百官。

  太和殿还是那个太和殿,金銮殿也还叫金銮殿,经过600多年的变迁,见证两代王朝的兴旺。明代的陈设也好,清代的陈列也罢,不管帝王们如何改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就行,但很显然明清帝王没有做到,只有到了现代全国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