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响,自3月底,德国餐馆就不提供堂食,街上行人少了,外卖电动车却多了起来。
中餐是颇受欢迎的外卖选项。只是这种“中餐”未必是中国人想吃的中餐。
例如某中餐厅提供的一份3道菜套餐,优惠价13.1欧元:
泰式鸡汤加椰奶(辣)
脆皮烤鸭配蔬菜,佐甜酸酱或蒜酱
烤香蕉佐蜂蜜
有没有胃口呢?
其他点单率较高的菜品:北京汤(调厚芡的蔬菜酸辣汤)、牛肉时蔬(蚝油勾芡的牛肉炒西蓝花加胡萝卜)、春卷(多是宽油炸的冷冻半成品)、炒面(较软的鸡蛋面条炒制,常配裹上厚糊的炸鸡炸鸭排加泰式甜辣酱)……
德国菜谱网站排名前列的“宫保鸡丁”食谱,126人评价,得分四分半。(网络图片)
不得不说,这些做法“有内味儿了”,但距离真正的中餐,差得还有点远。
从华人侨居德国历史来看,中餐进入德国近200年了。1822年柏林市已有记录,中国人FengYaxing和FengYaxue在此居住。十九世纪末,汉堡、不莱梅等港口城市迁来不少中国海员。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柏林施莱斯谢尔火车站和弗雷德里希海因一带已有了数百中国人聚居的中国城,也有多间餐馆、店铺。
德国一张旧明信片。拍摄的是德国首都柏林1923年开业的一家中餐馆。(网络图片)
两百年时间,大多数德国人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中餐。一些德国菜谱网站推荐中餐的思路比较简化,借鉴中餐“碗芡”的方法:把原材料用中国炒锅炒好,调好一碗料汁一股脑浇上去。
有件事让人印象深刻,德国总理默克尔2014年访华时,日程之一是到四川一家餐馆学中餐厨艺。一些德国媒体的报道标题是“默克尔菜市场买甜辣酱,学做宫保鸡丁”。
这报道就出了偏差:首先默克尔买的是豆瓣酱,不是甜辣酱;二是透出了德国人做中餐的思路,即做中餐是一定有个“东方神秘酱料”的。而事实上,宫保鸡丁是川菜糊辣小荔枝口,也用不着豆瓣酱。
2014年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成都学习川菜宫保鸡丁的做法。新华社发
德国中餐馆的装修通常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几种特殊的元素可以增添食客的异域体验:灯笼、扇子、财神爷、龙,也形成了一种华洋杂糅的独特美学。
和一个德国人聊过中餐:他说去吃中餐,会用筷子,会点李鸿章杂碎、左宗棠鸡,再告诉别人李鸿章曾是中国权倾朝野的大臣,左宗棠是一名著名的将军,会显得人十分“深邃”。谁又会去考证这俩中国不存在的菜品风靡时,李中堂已年过古稀更爱南瓜稀饭,左将军驻军西北的时候是不是吃牛羊肉多一些呢?
也和曾供职一家高级俱乐部的中餐厨师聊过:硕大盘子菜就放“一抠抠”,西式摆盘。做菜要多放味精,要让老外尝到一种异域“高级”的味道。
这还算好,有些餐馆就放弃华人生意了,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里中餐就这样啊”“我们不提供热水”“你们刚从国内出来吧?”。极端的案例是有次和同事出差,点了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竟上来两个一样的菜,还都加了大白菜。
许多中国人批评这种中餐,觉得毁了真实形象。其实为此愤懑确实不值当,那是德国人或是外国人想象中的中餐,也或许是想象中的中国。
这是2019年4月18日在德国波茨坦无忧宫花园内拍摄的“中国茶亭”。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餐馆老板要糊口,食客是德国人,迎合德国人的口味在所难免。
跳出餐饮圈子更是如此。在德国的媒体出版业、政治圈,想要受欢迎,得满足一些德国人对中国的想象,没有几个所谓“内幕”“黑料”,怎么赚来流量,书怎么能热卖,怎么拉来选票呢?
欣慰的是,近几年,德国有一些经营正宗中餐饮食的饭馆发展起来了。单在柏林就可以吃到金陵饭店前厨师做的盐水鸭,早点可以吃到煎饼馃子、重庆小面……
老板们的经营思路也很简单:去过中国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了,懂中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