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宗教,号称八百万神,信徒1亿人,经常参拜神社

条评论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宗教,号称八百万神,信徒1亿人,经常参拜神社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历史比较长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不同,它没有类似于释迦牟尼、基督、安拉那样的教主或唯一神灵。它产生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出现过各种类型的“神道”。目前,几乎全体国民都是它的信徒,是日本信徒最多的宗教。这些信徒分别与设在各地的神社或教会保持着某种松散或紧密的联系。一般根据这些神社等组织的性质将神道分为两类,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有人主张还应加上“民俗神道”,二战结束以前还存在“国家神道”。至2012年12月末,全国共有神道信徒1亿人,神道宗教团体88720个,神职人员8.5万人,神社81131家,其他宗教设施3956个。

1.神道的产生

早在绳纹时代,日本民间就存在着对祖先和自然万物力量的崇拜和泛神信仰,并且盛行巫术和咒术。到了弥生时代,巫术在社会上仍很流行,并且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性依据和执政工具。据中国史籍《三国志》中的《魏志·倭人传》记载,3世纪上半叶统治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就“事鬼道,能惑众”。在这一时代,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铁器和农耕,人们的生活区域也已相对固定下来,随之出现了祈求丰收的祈年祭,还出现了地域神、祖先神和共同体的氏神。原始的神道教正是在这些敬神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元720年完成的史书《日本书纪》在“用明天皇前纪”中记载着“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在“孝德天皇前纪”中记载着“(天皇)尊佛法轻神道”,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把“神道”视为与佛教并列的宗教。进入古坟时代以后,神道的天神、地祇、人灵开始走向系列化,祭祀场所逐渐固定为神社、神宫等建筑物内,后来,人们一般将这种神道称作“神社神道”。大和政权建立以后,在神道当中形成了以天皇氏族为中心的神祇系列即“皇室神道”。公元701年和718年,在律令制天皇政权公布的《大宝令》和《养老令》中,都规定了在朝廷中设置“神祇官”,专门负责管理神祇、祭祀、神户名籍等,并且总揽神社行政事务。

2.外来文化对神道的影响

神道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和儒学的巨大影响。进入奈良时代以后,佛教大举进入日本,对神道产生了很大冲击,甚至出现了“神佛习合”(一体化)的主张。神道吸收了佛教学说,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从而产生了所谓“理论神道”。但是,神道对佛教的吸收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针对平安时代有人提出的“佛主神从”,即主张神道之神祇原本是佛之化身的“本地垂迹说”,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分别出现了主张“神主佛从”的“伊势神道”和“反本地垂迹说”,两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结果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全盛期。当时,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实行“锁国”政策,却对来自中国的儒学尊崇有加,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此背景之下,神道自然也受到了儒学的深刻影响。

3.国家神道及其恶劣影响

国家神道是一种旨在维护天皇制的宗教思想意识形态,存在于明治初年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期。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政府建立伊始就将神道作为恢复天皇权力和统合国家的工具,于1868年3月下令实行“神佛分离”,在全国掀起了“废佛毁释”运动,对佛教组织及其信徒加以迫害,并将佛教排除在神道和国家政治体系之外。同时,把神社神道与天皇信仰结合起来,并于1870年发布了《大教宣布之诏》,定神道为国教,将天皇作为现人神,从而正式建立了“国家神道”,并且确立了国家神道对其他宗教的统治地位。其重要措施之一是恢复了古代的“祭政一致”原则,在中央政府中设置了与相当于内阁的“太政官”并立的“神祇官”,后来改名神祇省和教部省,并由国家出钱建造了祭奠所谓“为国战死者”的靖国神社和祭奠前辈天皇的明治神宫、平安神宫等“国营神社”。1940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又以所谓日本皇纪2600年为由设立了“神祇院”,再次确认了神道的国教地位,使国家神道成为统治国民和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

4.教派神道的形成及其现状

江户时代后期,由于德川幕府过于注意保护既有宗教,社会上出现了宗教的形式化,脱离了民众对宗教的精神需求。因此,在一些社会基层民众中间出现了要求对神道进行“维新”甚至创立新宗教的趋向。这些新宗教多有教祖,而且有创立、产生信仰的“体验”,许多教派还有教义,更加具有宗教色彩。由于这些新宗教没有师承、依据的经典,属于土生土长的宗教,因而也可以被称作广义的“神道”。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为了推行神道国教化,以神社神道为中心建立起超宗教性质的国家制度——国家神道,主张广大国民日常参拜神社的神道不是普通宗教,而只把这些宗教色彩浓烈的新宗教纳入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神道宗教体系加以规制,先后于1876年9月、1882年5月、1890年6月、1894年10月、1908年11月五次宣布批准这些新宗教和其他教派等13个教派为“教派神道”,俗称“神道十三派”。这13个教派是:神道本局(后改名为“神道大教”)、神理教、出云大社教、神道修成派、神道大成教、实行教、扶桑教、御岳教、神习教、禊教、黑住教、金光教、天理教。这些教派的名称中几乎都有一个“教”字,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战结束以后,政府放松了对这些教派的限制,原13个派除了一些教派退出以外,余者组成了作为教团的教派神道联合会,后来又有一些新成立的教派加入这个联合会,从而使其组织规模迅速扩大。1964年,教派神道联合会所属的分支教派已达80余个。至2000年12月末,教派神道共有信徒361万人,拥有教会等法人团体5860个。据2013年《宗教年鉴》公布,在教派神道下属的教派中,神道大教有信徒25208人,神职人员548人,教会84个;黑住教有信徒297767人,神职人员1586人、教会316个;出云大社教有信徒1260623人,神职人员8139人,教会212个;实行教有信徒26360人,神职人员334人,教会96个;神道大成教有信徒21327人,神职人员185人,教会28个;神习教有信徒164909人,神职人员274人,教会108个;御岳教有信徒577000人(2000年统计),教会372个;神理教有信徒243648人,神职人员1324人,教会129个;金光教有信徒430021人,神职人员3864人,教会1528个;神道修成派有信徒12591人,神职人员310人,教会69个;扶桑教有信徒35500人,神职人员407人,教会124个;禊教有信徒87311人,神职人员540人,教会24个。教派神道的信徒数量虽然远不能与神社神道相比,但由于它们各个宗派几乎都有明确的教义和教规以及严密的组织,因而在日本社会仍然占有一定地位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5.神社神道与神社本厅

神社神道是神道的主体。所谓“神社神道”,是指以神社为中心的神道。换言之,是指没有宗教理论或宗教教派基础的、以族缘或地缘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的信仰。日本几乎每个聚落(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个神社,全国约有82000家神社。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祇,如保佑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的说法,每个神社都祭祀着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神。所谓天照大神,即天皇的祖神,只是这八百万神中的一个,因而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也是神社神道的一个神社。日本人有经常(特别是出生、出嫁后和过年时)参拜神社的习俗,因而几乎每个人都被视作某一神社的“氏子”。这就是本节开头所述文化厅统计的神道崇拜者几乎与人口总数相等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了神社神道,就等于掌握了全体国民。正因如此,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政府只将极少数另有教祖、教义等情况特殊的教派封为教派神道(仍限制于神道范围之内),而把其他绝大多数神社及其氏子纳入神社神道,并以神社神道为主体建立了国家神道,这样就以神道这个手段控制了绝大多数国民。二战结束以后,占领日本的盟军总部为了防止军国主义复活,于1945年12月向日本政府下达“神道指令”,废止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鉴此,当时已是民间法人的神社神道团体——大日本神祇会、皇典研究所、神宫奉斋会于1946年2月14日经协商共同设立了非国营的宗教法人——神社本厅。它以奉天皇祖神天照大神为主神的伊势神宫为本宗,以“尊奉神祇恩德,谋求神社兴隆,宣扬神道,作兴道义”为宗旨,在全国各个都道府县都设有支部——神社厅。至2000年12月末,它已经下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近79200家神社或团体,约占全国神社总数的98%,拥有神职人员21600人。它的法人代表叫“统理”,决策机构是由神职人员和“氏子”(崇拜者)中选出来的代表组成的“评议员会”,执行机构为理事会。

除了神社本厅外,神社神道中还包括了16个宗教团体,如以近畿地区为中心的神社本教,以广岛为中心的神社产土教,北海道神社协会等,其中势力较大的有木曾御岳本教和石鎚本教,它们的神职人员都超过了2000人,木曾御岳本教的神职人员数在2000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34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