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英国防疫措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条评论

英国防疫措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奉行“群体免疫”政策的英国很快成为重灾区,也让在英华人群体的安危受到国内关注。对此,中国驻英大使馆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华人群体生命健康安全。同时,面对西方对中国发起的舆论战,在外交第一线给予回击,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

  观察者网专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谈谈他在英国的“抗疫”情况。

  观察者网: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国的情况,请您介绍下目前英国的疫情状况,英国政府在疫情防控措施上有哪些加强?英国防疫措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刘晓明:目前英国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截至4月17日,英累计确诊病例108692例,累计死亡病例14576例。英确诊病例在全球除中国之外排在第6位,欧洲排在第5位;死亡病例在全球除中国之外排在第5位,在欧洲排在第4位。

  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在疫情应对思路和举措上也有所不同。为应对疫情,英国政府制定了“遏制、延迟、研究、减缓”分步行动计划。英政府认为疫情发展目前正处于“延迟”阶段,重点致力于延缓峰期、降低峰值。

  3月中旬以来,随着英国疫情快速蔓延,英政府逐步升级疫情防控举措。目前采取较严格的“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和居家隔离措施,要求民众除必要活动外须留在家中,禁止不同住者2人以上的聚集,关闭除出售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所有商店,关闭学校、餐馆、酒吧等;要求出现症状的民众全家隔离14天,70岁以上老人和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居家隔离12周。

  同时,英防控举措仍留有一定空间,如每天可外出锻炼1次、无法在家工作的人员仍可通勤上班等。英国还通过专门立法,赋予政府应对疫情的更大权限,警察有权对违反禁令者实施罚款、驱散聚会等行动。

  从防控举措看,英政府实施的“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政策正在产生效果。英官方近期表示,全国确诊病例和入院人数没有出现激增,确诊病例增长曲线开始趋于平缓,但死亡人数未来2周可能继续增加,疫情仍未到达峰期。

  4月16日,英召开内阁应急会议后称,目前放松严控举措可能加剧病毒传播,带来疫情二次暴发,增加死亡人数,也将损害经济,因此严控举措至少延长3周。从医疗举措看,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地改造修建了5座“南丁格尔医院(方舱医院)”,部分医院已经启用,新增床位数约1万个。英国当前检测能力在1.6万人次左右/天,但正在提升检测能力。预计4月末将提高至10万人次/天。

  我们希望并相信,英方依托其公共卫生体系及科学研究能力、应对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经验,不断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加强沟通合作,有效控制疫情,最终战胜疫情。同时,我们敦促英方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和约翰逊首相在近期通话中达成的重要共识,在抗疫过程中切实保障在英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4月15日,刘晓明大使参加“手牵手心连心—山东精准支持留英学子抗疫辅导计划”启动仪式。图片来源: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
4月15日,刘晓明大使参加“手牵手心连心—山东精准支持留英学子抗疫辅导计划”启动仪式。图片来源: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

  观察者网:我们知道你刚刚送别了山东省赴英联合工作组,工作组都开展了那些工作?是否和英医疗专家、政府官员交流?英方如何评价中国抗疫工作?

  刘晓明:3月28日至4月2日,中国山东省联合工作组来英看望慰问在英中国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侨华人。工作组由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王华副主任带队,包括医生、心理健康专家等。他们在短短5天时间里,密集开展了9场线上交流活动,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一方面,工作组服务在英中国公民,传递党和国家温暖关爱。工作组为在英中国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侨华人举办了5场“携手抗疫赢胜利,祖国永远在身边”慰问会,在线辅导、直接辅导4000多人次,向他们转达党和政府的慰问,宣介科学防疫和心理健康知识,为大家答疑解惑、纾难解困,并向留英学子发放“健康包”,向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侨华人发放防疫物资。工作组传递了祖国的温暖与关怀,使在英中国公民深受感动与振奋,充分感受到“祖国永远在身边”。

  另一方面,工作组与英方开展防控诊疗交流,促进中英抗疫合作。工作组给英方带来了呼吸机、检测试剂、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医疗物资援助,并分别与英国卫生部政务次官贝瑟尔勋爵、英格兰副首席医务官文心、苏格兰地方政府外事局局长怀特曼以及有关医疗专家进行了视频交流,分享中方疫情防控和诊疗经验,有力促进了中英抗疫合作。英方感谢中方捐赠抗疫物资,积极评价中国抗疫举措,表示中方采取有效措施成功控制疫情,有很多成功经验,英方将借鉴中方有益做法与经验,期待与中方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抗击疫情。

  观察者网:山东省赴英国联合工作组已完成任务回国,但英国的疫情显然短时间内不可能结束,英政府是否向中国求助?中国还会继续派专家组来英支援吗?目前是否已有计划?

  刘晓明:疫情发生以来,中英双方就抗击疫情保持密切合作。过去一个多月来,习主席同约翰逊首相两次通电话,彰显了中英共抗疫情、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

  当前,英国疫情形势愈加严峻,急需增加呼吸机,提升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应对疫情能力。英方多次请求中方协助英方在华采购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中方正积极向英方提供支持与协助。日前,已有750台呼吸机运抵英国。

  此外,双方还加强专家诊疗交流以及药物研发等合作,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工商界还分别向英方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中方将继续与英国加强合作、共同战“疫”,并愿根据英方需求提供相应支持和协助。

  观察者网:4月2日,中国组织临时商业航班赴英,接回部分在英留学生。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刘晓明: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度关心海外留学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就做好海外中国留学人员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话时专门表示,希望英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好在英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

  在英中国留学人员有22万。目前大多数留学生仍然选择留在当地。同时考虑到有一些留学人员、特别是未成年学生面临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如学校停课房租到期、寄宿家庭监护人为老年人无力照顾、身体不好就医困难等,需要返回国内。中国驻英国使领馆积极会同国内有关部门开通临时航班接送确有困难的留学人员回国。

  根据中国外交部部署,4月2日,驻英使领馆协助组织181名在英中国公民搭乘临时航班回国,其中成年学生27人,未成年学生127人。4月9日,第二次临时航班运载180名中国公民返回国内,其中成年学生32人,未成年学生137人。4月16日,第三次临时航班运载184名中国公民返回国内,其中成年学生155人,未成年学生18人。目前,有关人员正按照防疫规定接受入境隔离观察。下一步,驻英使领馆将继续配合国内做好临时航班相关工作,为确有困难急需回国的在英留学生提供便利。

  观察者网:除了接留学生回国外,针对仍留在英国的留学生等中国公民,大使馆还做了哪些工作?未来会考虑大规模包机接中国公民回国吗?

  刘晓明:中国驻英国使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要部署,全力以赴保护在英中国公民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特别是为广大在英留学生提供支持。

  维护在英中国留学生权益,对其加强防疫指导并提供物资保障。使馆同英国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建立了热线联系,我给英国教育大臣和154所中国留学人员较多的大学的校长都写了信,要求他们照顾好中国留学生。校方表示高度重视,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国留学生关切的问题。

  同时,使馆积极筹措并向留学生发放“健康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已有6万份“健康包”发放到学生手中,使馆还将继续协调国内有关部门调拨更多“健康包”,做到每个留守学生应有尽有。使馆还支持全英学联和各地学联开展“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活动,建立留学生互助微信群,宣介防护知识,推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转发英国疫情防控各项规定。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打造“留英学子线上援助平台”。图片来源: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打造“留英学子线上援助平台”。图片来源: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

  3月29日,山东省赴英联合工作组在使馆举行留英学子慰问会,与全英及各地学联代表500多人,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进行交流。4月14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驻英国使馆共同实施的“手牵手心连心——山东精准支持留英学子抗疫辅导计划”正式启动,抽调230多名医学和心理学专家,组成110个专家组,定点对口为150多所英国高校留英学子提供抗疫辅导。

  第二,向在英华侨提供抗疫协助。使馆依托在英侨团,发放口罩等防护物资,支持、鼓励侨团建立志愿者网络,开展中医志愿服务,鼓励侨团及时向有需要的学生、侨胞提供协助。使馆先后两次举办视频连线活动,安排国内专家与侨胞就防疫问题进行交流。目前,在英18万华侨总体情绪稳定,安心就地抗疫。

  第三,指导中资机构做好防疫工作,保护合法利益。使馆积极指导中资机构制定工作预案,建立企业疫情零报告制度,与重点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帮助落实防疫措施,提供防疫物品、药品,向他们推荐国内互联网医生免费咨询平台。

  同时,指导中资企业尽量减少经济损失。我向英国交通大臣、希思罗机场高管反映中方企业诉求,希望英方减免中国航空公司相关费用。希思罗机场首席商业运营官表示高度重视,正在研究措施,降低中国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

  第四,加强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力度。使馆增开了领事保护热线和领保专用邮箱,及时发布疫情提醒,与英内政、卫生、外交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要求英方及时处理涉及中国公民的求助,及时检测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者和收治确诊中国公民,并就因疫情引发歧视案件向英国政府和警方提出交涉,要求英方切实保障中国公民安全与合法权益。

  我认为,居家防护、减少流动是疫情期间最安全的自我保护方式。近期发生多起乘坐航班旅客被确诊新冠肺炎。机舱空间密闭、人员密集、旅途漫长,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建议在英中国公民综合考虑长途旅行风险,根据自身情况慎重做出回国决定。使馆将继续根据国内部署,协助处境困难的中国公民逐步、有序回国。

  观察者网:随着欧美疫情加重,针对中国的舆论战也开始升级。最近美国提出拟升级对华为的制裁,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质疑中国援助他国的动机,认为中国把口罩当成了政治工具。这在国内舆论看来是非常荒谬和无理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欧美此时不想着如何抗击疫情挽救生命,却总是针对中国?

  刘晓明:随着全球疫情加重,个别西方政客担忧的不是疫情下公众的生命安全,而是中国的努力使得国际形象得到提升。某些国家妄图通过对中国污名化,以为自身抗疫不力洗白,现在又恶意揣测中国的援助动机。他们并不是把人的生命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却在意中国模式将超越西方。而当中国无可辩驳地做得更好时,就选择视而不见,甚至颠倒黑白,污蔑中国“动机不纯”。在全球团结合作、共同抗疫的关键时刻,鼓噪新一轮抹黑中国、指责中国进行“口罩外交”,不仅毒害了当前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气氛,更是置各国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危险之中。

  第一,中国对世界抗疫贡献不容诋毁。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疫情信息、分享研究成果、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良好沟通、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治经验、派遣医疗专家组、加强药物及疫苗研发合作。

  中国政府已向14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中国的企业正在日以继夜赶制医疗物资,支援国内国际疫情防控。中国毫无保留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经验”,尽己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担当和贡献理应受到尊敬而不是诋毁。

  第二,个别人的谎言不代表国际主流民意。中国对世界抗疫的贡献得到普遍称赞。多国政要、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表示,中国第一时间向各国和各国际组织提供帮助,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中国的经验分享增强了各国战胜疫情的信心;中国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支持;中国向有需要的国家伸出援手,体现真正的友谊;中国在当前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愿继续与中国加强合作、携手抗疫。

  约翰逊首相等英国政府高层赞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巨大付出,称赞中国疫情防控成就,感谢中方支持和帮助,希望借鉴中方有益经验。英医学专家称赞中国第一时间公布病毒基因信息这一早期关键举措。英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对中国抗疫成效及对世界贡献的肯定与赞赏。

  第三,各国携手战“疫”是唯一正确选择。这场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在不久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共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信心,携手合作,驱散谎言,排除杂音和干扰,早日彻底战胜疫情,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观察者网:这次新冠疫情从东方到西方,已经引起对体制问题的反思和争论。这也是西方的担忧,害怕疫情打击到西方民主体制的所谓“优越性”,证明中国的体制优于西方,中国借此进一步崛起。你怎么看待西方的这种担忧?西方迟迟无法启动有效的抗疫措施,是因为体制的束缚吗?

  刘晓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欧美成为疫情“震中”,引发西方社会不少人对自身体制的担忧。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中国抗疫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充分说明中国的体制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国内疫情防控在短时间内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这些为中国抗疫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西方应该抛弃狭隘和偏见,正视中国抗疫举措和成就。长期以来,西方一些人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面对疫情挑战,这些人看待中国体制和抗疫举措时仍摆脱不了傲慢与偏见,不愿正视中国的抗疫成果和经验,不愿反思自身抗疫不力的症结,甚至还对中国搞“污名化”,这无助于西方解决自己的疫情问题。中国抗疫既是对中国人民健康负责,也是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担当,国际社会应该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中国发展和中国抗疫举措。

  第三,战胜疫情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越是面临重大挑战,国际社会越要超越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加强合作、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中国从不向谁输出“中国模式”,也从未要求谁“抄中国作业”,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超越自己。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文明和制度中寻求智慧,携手应对。中国愿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各方之力,汇各方之智,同各方分享交流防控有益的做法,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尽早共同战胜疫情,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观察者网:面对欧美的这一轮质疑和抹黑,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上也比较强硬,包括此前对特朗普“中国病毒”的回应。作为外交官,在和欧美国家、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不落入他们的话语里,又能有力地维护国家利益?

  刘晓明:疫情发生以来,英国媒体、广大民众对中国给予高度关注。英国女王、首相以及各界人士都对中国抗疫给予高度评价。总的看,英国主流社会对中国抗疫的看法比较客观公正。

  作为中国外交官,要讲好两个故事:首先应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各界传递中国“战”疫声音、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力抗击疫情取得重大进展。这让英国公众看到一个自信、繁荣的中国,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近期,我和使馆同事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声,介绍中国相关抗疫举措,收效良好。英各界人士纷纷表示,中国做法值得“点赞”、经验值得借鉴。

  同时,还要讲好中英携手合作战“疫”故事。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需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英是国际抗疫合作的重要伙伴。习近平主席与约翰逊首相一个多月来两次通电话,共同传递了携手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中英正加强防疫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加强科研攻关合作,支持二十国集团、世卫组织等发挥重要作用。可对两国公众多讲、讲深、讲实这些理念和故事,表明越是面临挑战,中英越要展现担当,守望相助,排除杂音和干扰,为双方合作增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