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条评论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这是在成都市一家火锅餐厅拍摄的标语。新华社 图
这是在成都市一家火锅餐厅拍摄的标语。新华社 图

  “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习俗礼仪。然而,合餐制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因“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的餐饮习惯,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笔者认为,在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我们要重新思考如何把好餐桌安全关,倡导科学饮食健康文化,树立合餐制向分餐制转化的餐桌革命新食尚。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合餐制就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在共同就餐时,就餐者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者,例如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等病菌,都有可能通过共同就餐传播。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分餐是将一份或几份菜肴分配到餐者自己的餐具中独自享用,避免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触。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上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确提出分餐制的建议,健康中国行动也再一次强调在集体用餐中采取分餐制,对合理膳食、平衡营养、控制食量以及预防疾病传播等具有深远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餐者知晓自己患有可传染的疾病时,应严格避免与他人共餐,注意保持餐者健康,确保身体安全。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就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除了提倡分餐,还要注意防控餐食沾染病菌。取之自然的食材,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但自然界在养育人类的同时,也养育了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菌。就饮食安全来说,从源头上控制病菌沾染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合餐时,餐食种类多,涉及环节广,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发展史上,饮食也随之进化发展,以野果野物为主的饮食已成为过去,然而,仍有部分人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食用野生动植物,每年都会有因采食野生蘑菇而中毒死亡的案例。需要强调的是,野生动植物容易携带不明病菌、毒素,会引发中毒、疾病传播,还会危害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甚至导致其灭绝的风险。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旨在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随着温室培育及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发展,我们的餐桌上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餐食,然而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这些食材沾染病菌。我们主食的主要来源水稻、小麦、玉米都有着巨大的需求量,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发霉,滋生曲霉菌等致癌菌群。蔬菜瓜果等已经可以直接从农田到餐桌,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瓜果蔬菜容易携带寄生虫、残留农药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就会侵袭人体。食材处理是食材到餐桌的最后一步,更是阻击餐食病菌侵袭人体的重要关口。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涉及的“油盐酱醋茶”等调料、配料也是繁多复杂,谨慎处理每一个环节,防控餐食沾染病菌。

  另外,餐食从锅中到口中离不了餐具,这一过程使得病菌容易混入进而侵袭人体。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统一的碗盘筷,也不具备消毒条件,所以在清洗上就需要格外注意。餐具在彻底清洗的同时要及时晾干,防止病菌滋生,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用消毒柜通过紫外线或高温进行灭菌。

  此次疫情,是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一次契机。倡导形成集体饮食分餐制、拒食野生动物、自带便携餐具的新型生活方式,引领健康就餐新风尚,既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需要,更是健康民族未来的需要。

  (作者:王立祥,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委)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