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5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走向全球,中资银行也走出国门 中国的银行已经很庞大,其总资产现在已经超过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它们还提供了更多跨境信贷,这是国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以来,中资银行海外贷款总额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更令外界惊讶的是,它们在复杂的资本市场领域也正在获得影响力。去年,中资银行赚取的投资银行费用是所有亚洲竞争对手(不包括日本)总和的三倍,所占的份额从2000年的1%上升到14%。
毫无疑问,中资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倚重国内市场,占有98%的份额。它们在国际化方面的第一次尝试确实失败了。很多中资银行在香港上市,本希望通过吸引高盛和美国银行等美国明星银行成为“战略股东”,获得在21世纪头10年提升全球排名的秘诀。但次贷危机后,这些股份很快就被抛掉。中资银行意识到,它们可以在国内赚取更高的利润,因此海外扩张的计划规模缩小。
然而,近年来,中资银行一直在(海外市场)潜心布局。各个银行追随它们的企业客户,自身也倾向于在饱和的国内市场之外发展。它们为贸易融资,通过国外支公司吸收当地存款,提供日常服务,比如现金管理或外汇。中资银行还为中国在新兴市场建设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
中资银行的触角正在伸展。国有四大银行目前在内地以外共有618家分支机构。2015年以来,它们在全球跨境贷款中的份额已从5%上升至7%,外国资产占其账面价值的9%。这些银行的足迹与西方同行不同:中资银行提供了新兴市场所有跨境贷款的2/3。南非联合银行高管法拉瓦拉表示,中资银行在非洲的业务持续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巨大的催化剂。美国华盛顿RWR咨询公司估计,2013年以来,中国各家银行已向820个“一带一路”官方项目提供近6000亿美元贷款。非官方的金额可能更大。仅中国银行就表示,2013年至2019年年中,该行向600个项目提供了逾1400亿美元贷款。中国的银行正在沿着这条路扩张,它们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76家分行,其中许多是2018年以来成立的。商业银行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共享份额。后者通常为港口和铁路等低收益项目提供资金,而四大行通常会为它们周围的“可盈利”设施提供支持,如购物中心或房地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