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传递出对资本市场造假的零容忍态度

条评论

传递出对资本市场造假的零容忍态度

▲从监管层连续发声到不断落地实际行动,传递出对资本市场造假的零容忍态度。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从监管层连续发声到不断落地实际行动,传递出对资本市场造假的零容忍态度。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社论

  昔日千亿市值的白马股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如今迎来定锤之音。证监会近日依法对康美药业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对康美药业处以60万元罚款,对其6名主要责任人采取10年至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也将面临投资者民事诉讼索赔。

  由于康美药业的违法行为是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此前也下发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因此需依照旧版证券法惩处,60万元的处罚,已经是顶格惩处。后续的民事赔偿、刑事追责,还将让其财务欺诈行为付出代价。而可预期的是,对财务造假的重拳整治,也将有效震慑资本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康美药业曾是国内老牌中医药头部企业,也是A股标准的明星白马股。2019年4月,康美药业一份“诡异”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引发证监会关注,其“财务造假”随后被坐实。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康美药业通过财务不记账、虚假记账等方式,虚增收入超300亿。投资者至此才蓦然发现,这样一只以业绩优秀而备受青睐的A股上市公司“领头羊”,却长期业绩造假,所谓的绩优,都是通过财务造假、会计两本账虚构出来的“镜花水月”。

  事实上,不只是千亿白马康美药业,包括康得新、獐子岛等在内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近年来屡禁不绝。除了A股市场上的“故事大王”们,前段时间曝光的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同样指向的是本土公司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的严重缺失,也进一步暴露了某些中国公司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上的“失控”。一定程度上,财务造假已成中国商业文明前行进程中的“顽石”,阻碍了从商业经营到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此情况下,打击财务造假行为、修复市场生态已到关键时刻,需通过法律的力量重申红线所在,更需扎紧监管的篱笆,帮助市场激浊扬清。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直接点名“财务造假”,拉开了资本市场的整治序幕。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证监会将用好用足新证券法赋予的监管职权,加大惩处力度、强化监管震慑。而今年以来,已有16家上市公司披露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

 从监管层连续发声到不断落地实际行动,如此密集地“敲打”涉嫌违法违规、特别是和财务造假有关的企业,传递出的是监管层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零容忍态度和加大证券违法违规成本的决心。

  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开始实施,其中大幅提高了财务造假的违法成本,将最高惩罚金额由6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加强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可以说,随着新证券法的颁布实施和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推进,留给那些还试图通过讲故事、造假账来欺骗投资者的公司的时间不多了。

  无论是新证券法的实施,还是监管层不断传递的重拳整治的态度,都可以看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个全新的时代正伴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而徐徐启幕,以往炒作概念、信披违规、内幕交易等“潜规则”正在失去空间,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公司才能获得市场青睐和资本加持。也只有如此,中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告别炒作和泡沫,真正回归到灌溉、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