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东塘水源来自于砂子塘的一条小溪

条评论

东塘水源来自于砂子塘的一条小溪



在东塘填没后,于原址建成的五栋宿舍楼。



▶1964年,高中毕业前夕,部分男同学在学校大门前与校领导合影,作者为前排右一。 ▶▶繁华的东塘广场。


 


1959年,父亲单位合并于水电部长沙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长勘院”)。当年秋,我家搬迁至东塘长勘院宿舍。后我的上学也由六中(兑泽)初中考入五中(雅礼)高中。在东塘生活、学习5年,后在外地历练13年,于1978年又回到原处——东塘水电大院,直至今日。在东塘生活、工作了近半个世纪,我应该算是一个老东塘人。多么深的情缘,追忆往昔,面对今天,让我忍不住要写写它。

[东塘的水]东塘水源来自于砂子塘的一条小溪

1959年时的东塘,除西北方向有长勘院在建的宿舍和湖南农学院搬迁留下的房屋外,给人总体感觉是荒僻之地。当时广场还未形成,居民称住地为东塘。1963年广场初见端倪,直线距离东塘约200米,周边居民仍习惯将住地简称为东塘。

东塘确实是远近闻名的一口大塘。为什么称东塘,无从考证,只能就字意理解为城东边乡里之大塘。东塘之大为周边扫把塘、侯家塘、牛角塘、左家塘等不及。其水域面积约20亩,塘中水深3~5米。由于塘东、西、南三向均为高地,且源自砂子塘的一条小溪,流经魏家冲(广场西南角)穿劳动路注入东塘。所以集水面积相对较大,长年四季不干枯,能保证下游湘农桥、广济桥、南元宫等溪段有水,直至汇入浏阳河左岸。

广场处荒僻期间,东塘边却是另一番景象。春天,岸边杨柳枝头吐绿,水中蝌蚪活跃,鱼儿成群遨游,近处桃花盛开,构成一幅幅朝气蓬勃的画面。夏天,知了、蛙的叫声不断。星空下微风吹来,塘边格外凉爽。秋天,玉米地泛黄,菜地椒茄满园,一派丰收的场景。冬天,雪花飘落,大地银装,分外妖娆;严寒时,塘边结上薄冰,引青少年前来又望而却步。东塘点缀着大自然的一年四季,堪称世外桃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塘南向多处工厂建立,居民增多,上游的来水逐渐变为废水。万物生长之源被破坏,东塘的水没有以前清澈,鱼也少了。我深有感受,刚住东塘的第一个春天,曾独自一个人壮着胆子到塘上游被砖石覆盖的小溪摸鱼,收获颇丰,每四五分钟可摸捉到一条小鲫鱼;隔一年后再去,收获差远,一个多小时仅捉到6条小鱼。可能是水质变化的原因,我还曾自言自语说:“水有点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湖南迎来水电建设的大好时期。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的职工相应增加,要住房的老账不但未了结,而且还增添了新账。面对窘迫的形势,时任领导终于作出抉择:填塘建房。自1982年起,5栋5层的家属宿舍楼先后建成。东塘失去了一方水,广场不见塘。地名犹存,只能成为一处标志性地名,留给中老年人美好的记忆和后人遐想。

[东塘的路]东塘无大路的状况延续到1962年冬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塘无大路,去五中主要走铺上石板的一条小路。西向来的劳动路只修到五中附近,且不宽为砂石铺垫。此时韶山路开始动工,能见人民公社组织的少量农民用锄挖着一种坚实黄中带白的泥土,效率低进度慢,连路的雏形都看不到。

另有一条小路,即是从湘农新村(牛角塘)经湖南农学院子弟小学(现平和堂东北方向约80米处)右转后,通往广济桥接城南路的砂石路。该路为南北向,汽车单行没问题,对开则要避让。沿路有少数几个单位大门均朝西迎小路,由南到北依次有省戏曲学校、省电力工业局、省林业厅等。省电力工业局维持时间不久即改为省水利电力厅。该厅下属单位现水电医院处原有一别致的凉亭,为纯木结构,亭顶采用杉树皮覆盖,系新中国成立前湖南农业改进所修建。1956年还是少先队员的我,曾参加班队组织的郊外野炊,即是沿着城南路经广济桥、穿林业厅(路将林业厅一分为二)来到凉亭进行活动的。刚搬迁住东塘时,由于离凉亭很近,曾好几次故地重游,深感周边并未建房,仅隔三年而树木减少太多。

东塘无大路的状况延续到1962年冬。1963年,东塘连接五中通侯家塘的劳动路基本建成(路两边尚未建人行道),往东则仅修一段不宽的马路但不成形。该年同期,东塘往砂子塘方向的一段路亦相继通车;东塘往长岭方向虽说能通车,但路面仍为不平整的砂石,骑单车的人都少。即便如此,盼望多年的南北向大路终于得以韶山命名。

火热的马路建设重新启动不久,受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道路续建又进展缓慢起来。韶山路、劳动路除两边树木长高外,其他变化不大。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长沙新火车站和五一路延长线的建设,劳动路与韶山路交会处的广场基本建成。由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铁道校区)方向开来的公交车可沿韶山路开到火车站;由劳动广场方向开来的公交车可沿劳动路向东开到树木岭的长沙拖拉机配件厂。此后一段时间,两路相继拓宽、路面硬化,中间建起绿化带,两边建成人行道。

随着城市的扩张,车辆、商家店铺的增多,东塘地段交通又变得易阻塞。为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长沙卷烟厂出资,冠以“白沙”香烟名的东塘白沙立交桥在街心花园(广场)建成。没过几年,由于多种原因,又将人行天桥拆除,修建环形地下通道,立交桥缩体成高架桥。改建工程于2003年9月竣工,由于修建有环形地下通道,行人穿过马路便捷多了。

现在的东塘广场既无环形交叉路口,又无街心花园(中心岛),仅设置一座高架桥,按广场定义是称不上广场的。今天有些人仍称此地为东塘广场,如同东塘早已填埋建房,周边居民仍称之为东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习惯和留念。

近几年来,东塘地段的路还在进一步提质改造,只因长沙市城区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条主干道在这里交会,只因这里是城市中心地段。等经过东塘的地铁开通,东塘的路更多元化、四通八达。

[征文]你与长沙老街的故事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街巷里,那里有最城市的味道,也有最市井的生活。

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气息是什么样子?它和你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无论是长沙老街小巷的地名探究、风物变迁,或者街巷鲜活人物写照,只要是你与老街小巷的故事,又挨得上地理的边,都请热情地用文字告诉湖湘地理君吧。关于美食往事的征文也在继续。我们欢迎你的来稿,我们择优刊发(如果真的太优秀,我们会为你设专栏连载),我们也会给一点稿费,意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