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越来越多美媒开始发出“与中国脱钩不现实”的

条评论

越来越多美媒开始发出“与中国脱钩不现实”的

 不少观察人士都发现,近来越来越多美国媒体开始发出“与中国脱钩不现实”的声音。

  在新冠疫情之初,个别美国政客借机再次发出中美经济“脱钩”的言论,甚至一度提出对华“硬脱钩”,美国一些媒体也曾对此类论调跟进炒作。

  那么,为什么近来反对脱钩的声音在美媒上逐渐多起来?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疫情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脱钩”论在这个过程中愈加凸显了其“不现实”性。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这种强烈的“不现实”主要有三:

  其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度联结,令中美经济“脱钩”从技术上难以实现。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近日发表题为《与中国脱钩的愚蠢之处》的文章就指出,仓促消除对中国的依赖性,可能最终不仅会切断健康、重要的对华经济关系,而且会切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日前,美媒报道称,4月美中贸易额增至397亿美元,比3月增长了近43%。这意味着在经历了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贸易不正常下降后,中国重新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也再次说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两大经济体之间联结紧密和难以分割的现实。

  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媒文章,就将让经济关系复杂的国家实现“脱钩”,比喻成“做一台复杂的手术”,并认为,中国经济并不是可以轻松与全球经济分离的独立有机体,而是通过神经组织、共同的器官和循环系统与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连体婴儿。

  其二,“脱钩”严重违背企业发展规律和意愿。

  很多人都记得,在1月份中国疫情刚暴发时,美国一些政客“乐观”地做出了“疫情将使工作加速从中国回流”的预言。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事实是怎样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刊出文章用标题做出了回应——《不,疫情不会使工作从中国回来》。文章通过数据指出,贸易战打了三年,关税本应已经迫使许多美国公司从中国转移生产。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公司因疫情而急于将业务迁回美国。疫情暴发之前,很多企业已经在重新配置供应链,试图逃避关税负担,但他们几乎没有将生产迁回美国。

  因此,在文章作者看来,贸易战和新冠疫情,都“不太可能迫使企业将制造业大规模迁回美国”,并且,“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即便企业回流也不太可能为美国人带来所承诺的高薪工作”。

  《华盛顿邮报》日前的一篇报道也直接指出,美国与中国经济脱钩不现实。文章说,政治家们表示,全球最大的几个经济体注定要经历一场震撼世界的“脱钩”。然而,脱钩可能很难,企业对这两个巨大的市场怀有长期的雄心。许多高管担心,他们会被排除在这个仍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市场之外。

  该报道称,在今年3月中国美国商会的一次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企业表示,它们尚未计划因新冠疫情而将生产和供应链业务或采购活动迁到中国以外的地方。

  CNBC也在早前的一篇报道中援引贝恩公司副总裁Gerry Mattios的话说,疫情让世界各国认识到建立弹性供应链的重要性,但中国制造业不会突然枯竭,面向中国市场的制造业将继续留在中国。

  其三,通过“脱钩”的极端视角,重新认识到中国经济对世界的重要性。

  俗话说,失去时才知道其价值。极端的“脱钩”预设,以及疫情造成的暂时性供应链“熔断”的现实,都令世界各行各业开始重新认识到中国作为供应链一环和全球大市场的重要意义。《纽约时报》日前一篇题为《世界与北京“脱钩”不易,全球经济戒中国之瘾恐代价高昂》的文章,用龙虾、灯和马桶等几个具体案例告诉读者“与中国脱钩有多难”。并且指出,疫情加剧人们对全球经济过度依赖中国的担忧,但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中国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避免全球经济长期衰退最后的希望。正如英国《泰晤士报》刊文指出,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失去中国的代价。

  随着疫情下中国率先复工复产,其经济复苏更成为了世界经济在黑暗中看到的一道光。在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后,外媒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埃菲社报道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较4月份回升0.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经受疫情危机的影响后,这个亚洲巨人的经济正在恢复。法国BMFTV报道称,中国是第一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侵袭的国家,本来很可能导致国家经济迅速“停滞”,但中国应对危机的管理能力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让投资者对中国始终保持信心。面对良好的长期前景,许多跨国公司甚至计划在2020年继续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其实,以上“脱钩不现实”的观点,并不新鲜。早在“脱钩”论调一出时,就已有众多中外专家学者提出。但是,经过时间和现实的考验,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显然会比睿智洞见更有说服力。

  近日,中美高层再次接触,并释放出多个善意信号,令外界备受鼓舞。笔者希望,“脱钩”不现实——这个从全球实践中得来的认知,可以更坚实地影响中美两国接下来的政策选择,尽快抛弃不切实际的极端思维,回归到理性、建设性的轨道上来,为世界带来更多更正面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