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入汛最强降雨在降雨之初曾引发公众对于降雨时间、暴雨不暴等质疑。昨日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于波多次强调:“我们维持预报结论不变”。
今日(8月13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对话通宵未睡的于波。她表示,本次预报是一次比较成功的预报,降雨基本准时准点。技术支撑和多年经验给了预报员自信和底气。
针对外界的质疑,于波说,非常理解。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的科学,把各种可能性告诉大家,也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维持预报结论不变,我们是有底气的”
新京报:昨晚一夜没睡,主要是做哪些工作?
于波:对于预报员来说,遇到降水或者对流活动发展,通宵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我们会通过天空地一体的卫星雷达和自动站等手段,监视天气发展,跟进最新的天气趋势。
新京报:我们针对此次预报采取了充分的防范措施,有没有想过,万一预报落空了怎么办?
于波:作为一个预报员,如果说完全没有担心,那是假的。昨天白天到傍晚,北京很多地方降水比较弱,或者降水出现了间歇性,我们遇到了很多质疑,有公众认为预报了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怎么就下了这么一点呢?站在公众的角度上,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坚持预报结论基本维持不变,因为我们从头到尾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判,我们的技术支撑以及多年来的预报经验等,都给我们提供了预报自信和根基,维持预报结论不变,我们是有底气的。
不停在会商,记不清多少次了
新京报:针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天气会商跟以往有何不同?
于波:这次我们会商的规格、范围、频次,都跟以往有所不同。我们跟华北区域各省份、中央气象台等在京气象部门,以及我们的内部专家开展了大范围、高频次的滚动加密会商,大家不停地在会商,都记不清多少次了。
新京报:会商过程中,针对这次降雨天气过程,预报人员之间的争议大吗?
于波:我们加密的滚动会商,就是为了确保充分预报出这次降雨天气过程的多种可能性,包括它的极端性、降水的落区以及量级等,我们预报员之间会充分讨论各种可能性,大家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次预报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
预报涵盖所有可能性是对公众负责
新京报:经常有人质疑天气预报准确性,你如何看待这类观点?
于波:首先我想说,我非常理解公众的这种想法,我们同事之间以及我的家人、朋友等一些非气象专业人员也经常聊到这样的问题。我借用我同事的一句话:每个人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或者一片云,都是不一样的,它有可能下雨、有可能雨停了,或者那片云停了一会儿就飘走了。但我们的预报是大面上的情况,而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就是面上的预报和个人单点上的差异,所以公众的质疑我是特别能理解的。
新京报:也就是说,预报中的局地性让大家感受到了个体上的差异?
于波:对,我们预报中经常会提到“局地”,这个局地可能在这儿,也有可能在那儿。天气预报提供的是确定性的预报,但是这种局地的可能性,我们一定要告诉大家,这也是对所有人负责的态度。
新京报:作为预报员,压力大的同时,受到质疑时是否也会有点委屈?
于波:肯定也会有,但是我觉得也正常。因为首先,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的科学,是用现有的手段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有时候会与实况有一些差异。每个预报员心理上都会有压力,这种压力无论对公众还是对我们的本职工作,都是责任心的体现。
新京报:昨天首席预报员说本次预报基本是准时准点的,你认同这一结论吗?
于波:我认同。最初我们预报的降雨主要时段也是从午后到夜间,大家也可以感觉到昨天的降雨主要时段确实出现在午后到夜间,尤其是傍晚开始,很多地方雨势明显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