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提示情侣理智对待感情减少纠纷发生

条评论

提示情侣理智对待感情减少纠纷发生

  来源:光明日报

  当下,情侣间相互给付财物的现象较为多见,双方关系亲密时,对经济往来毫不在乎。甚至,以此标定相互的信任、感情的深度。一旦情感生变,财产纠纷往往随之爆发。为提示情侣理智对待感情,减少此类纠纷发生,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近年审理的涉情侣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建议。

  案件主要特点

  (一)诉讼标的相对较小

  与其他民间借贷纠纷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借款的情况不同,情侣间借贷涉案金额相对较小,近6成案件涉案金额在30万元以下,有的案件涉案金额不足万元;涉案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案件占比不足10%;涉案金额最高的为200万元。

  (二)对借款事实争议较大

  超过6成的案件无借条、欠条、还款协议等书面借款凭证,多数案件中原告主张借款关系成立的依据都是各类电子转账凭证,而对方往往抗辩涉案款项为赠与或是用于恋爱期间共同消费支出。因涉案金额常常分为数笔甚至数十笔交付,部分款项数额较小或有零有整,不少案件中还涉及相互间钱款往来,故对于是否成立借贷关系、哪些款项在借贷关系范围内争议较大。

  (三)多数借款未约定利息、还款期限

  在20件存有借条、欠条、借款协议、还款承诺等书面凭证的案件中,仅有4件明确约定利息;而另外32件无借款书面凭证的案件无法提供约定了借款利息的证据。52个案件中,仅13个案件明确约定了还款期限,且大多体现于有书面借贷凭证的案件中。

  (四)金钱往来与违反公序良俗行为交织

  案件中,有的一方直接以分手费、青春损失费、养胎费、忠诚承诺等不同形式支付钱款,有的名义上签订借贷合同,实为前述不同形式的“情债”。尤其是部分案件涉及婚外情,甚至婚外生子,由此产生了各种类型的补偿费用,或是抚养非婚生子女的费用,引发纠纷。部分案件中婚外恋人以将婚外情告知对方配偶、揭发婚外情损害对方名誉及社会地位等相威胁,逼迫对方承诺给付各种形式的补偿费用或者写下欠条,之后据此起诉要求偿还相应款项。

  案件发生原因

  (一)诉讼便利

  情侣之间的资金转移主要包括现金交付、各类转账、偿还信用卡、支付购买物品的价款等方式。除去现金交付之外,其他几种方式都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资金交付的凭证,比如银行转账凭证、信用卡还款记录、购物小票、发票等。

  (二)财务混同

  有些案件名为“借款”,但借款合意的形成及款项支付的事实均难以查清,明显区别于正常类型的借款纠纷。情侣之间因有着特殊亲密身份关系,往往在财务方面容易混同,共同生活必要支出和其他经济往来通常交杂在一起。一旦分手时,一方往往对共同生活期间的大额支出心生悔意,甚至对小额支出也斤斤计较,产生纠纷在所难免。

  (三)恋爱功利

  有的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无劳动收入,依靠恋人支持其日常生活开支,并认为理所当然;有的案件中一方在恋爱关系中想方设法要求对方为其买房买车,并登记于自己名下;有的案件中当事人要求恋人购买奢侈品衣物、饰品、鞋包等,并以之作为对方表达爱情诚意的方式。以利聚必以利散,当各怀目的的情侣发现对方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后,对于曾经的付出就想实现对价。

  (四)感情破裂

  几乎所有案件起诉时双方均已结束恋爱关系。往往是一方在恋情结束后依据交往期间的金钱往来主张结算,而对于账目性质、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使得矛盾激化,并在讨要欠款中加剧矛盾升级,最后彻底失去耐心而对簿公堂。

  防范和处理纠纷建议

  (一)忠诚对待婚姻

  部分当事人对待婚姻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在结婚时仓促、草率,发展婚外情时随意、任性。一旦婚外恋情面临东窗事发危机时,往往冲动许诺各种具有封口性质的补偿费用,甚至写下数额不低的借条、欠条。分手费、补偿费在民间借贷纠纷中难以得到支持,双方恩怨实难通过诉讼平息。任何一方都应当以社会基本道德约束自身,提升道德感、边界感、敬畏感。

  (二)注意留存借贷证据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法院在认定双方是否形成实际欠款关系时,一要审查是否有借贷合意的达成,二要审查是否有款项实际交付的事实。为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各执一词”,要注意在事件发生时保留证据。若情侣之间发生借贷行为,应尽可能保留书面证据,最好写有借条,如有利息和还款期限的预期,也应尽量在借条中明确。款项支付应尽量采取转账方式,以便留存凭证。

  (三)不存在借贷时应慎重留痕

  培养健康的恋爱观,如不存在真实的借贷关系,情侣应慎重考虑,最好不要以出具借条、欠条的形式表达忠实、爱意或补偿。接受款项的一方,若确实是受赠或有其他经济往来,也要注意留存相关证据,避免背上本可以不用承担的债务。

  (四)积极应诉和谐为上

  由于案件审理过程和裁判文书的公开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昔日恋爱期间的部分隐私内容公之于众,对双方及其家人的公众形象和情感均会造成伤害。故建议纠纷发生后,双方应积极协商处理。对于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当积极面对认真举证、说清情况,切莫刻意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