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年实现400万美元的出口额,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300万美元,预计全年能达到800万美元。”
杜桂勇是河北衡水市怡青舒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受疫情冲击,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杜桂勇的公司却实现了3个“逆袭”:订单未减反增、产品价格未降反升、海外市场未缩反扩。
↑怡青舒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经济日报记者陈发明摄
夹缝求生靠品质
12年前,怡青舒袜业在创立之初,只是一家只有十几名员工的小作坊,杜桂勇就确定了“特色立企、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发展道路。
“当时北有辽宁辽源、南有浙江诸暨两大袜业基地,全国有几千家袜业企业,怎么在夹缝中求生存?”杜桂勇确定依托刚刚兴起的竹纤维材料,进军袜业市场。经过一年钻研攻坚、实验生产,怡青舒的产品一上市,就在全国袜厂中脱颖而出。
原材料虽然好,但当时的袜厂普遍存在袜头不整齐的问题。为此,杜桂勇在全国范围内请优秀的袜子缝头工来厂里帮忙带徒弟。“短短一年时间,我们的缝头工就发展到30多人,一天能缝出上万双袜子。”杜桂勇说,在同等规模的厂子里,很少有这么多熟练的缝头工。
怡青舒袜业“厂小技术硬”的优势很快得到市场回报:不仅产品热销,还与国内多家大品牌袜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稳定供货商。同时,借力大公司技术、标准和理念,怡青舒袜业的规模效益也逐年提升。2013年,怡青舒袜业在国内有了1000万元的年销售额。但是杜桂勇并没有止步,在他看来,只靠普通的竹纤维袜不能长期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2014年,国内袜业由于产能过剩,市场萎缩,杜桂勇遇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危机。“生产出的一两百万双袜子都在库房堆着。”杜桂勇回忆说,当时一年就1000万元的销售额,库存货值相当于之前一年的销售额。在这个节骨眼上,陷入困境的杜桂勇跟一个朋友去参加德国、美国的展会,找到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