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新西兰将在2026年前改名”的说法不胫而走

条评论

“新西兰将在2026年前改名”的说法不胫而走

▲资料图。
▲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9月14日,新西兰毛利党联合领导人塔米耶尔(John Tamihere)宣布,毛利党一旦在拟定于10月17日举行的选举中获胜,将推动在2026年前,把新西兰的国名改为“奥特亚罗瓦”(Aotearoa)。

  由此,“新西兰将在2026年前改名”的说法不胫而走,但这会是真的吗?

  一、毛利人政党的纲领

  新西兰位于大洋洲,164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冒险家塔斯曼抵达这里,用自己母国荷兰的西兰省,将这里命名为“新西兰”。

  1840年-1841年,英国根据《维多利亚女王皇家宪章》、殖民地专利书(Patent letters)和《威坦哲条约》,将新西兰从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分离,成立“新西兰殖民地”,1907年新西兰成为英国自治领,1947年正式独立,但始终沿用了“新西兰”的国名。

  “奥特亚罗瓦”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所用语言毛利语(1987年成为新西兰官方语言之一)“长白云之乡”的意思,毛利党主张采用这一名称,以凸显“该国真正的历史溯源”。

 ▲资料图 电影《毛利男孩》截图
▲资料图 电影《毛利男孩》截图

  二、“到底认谁当祖宗”

  和澳大利亚不同,毛利人原住民在新西兰根基深厚,即便在英国殖民时代,殖民政府也不得不对毛利首领、部落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这就是《威坦哲条约》的由来。

  《威坦哲条约》承诺给予毛利人“将来的自治权”,这成为后来新西兰独立的依据,因此不同民族的新西兰人都承认这一条约是“新西兰开国文件”。

  但签约时英方动了手脚,英语和毛利语文件差异很大,许多毛利首领在熟悉英语后认为受了欺骗,这导致1845年-1872年“毛利战争”爆发,1.8万英军在勇猛的毛利武士面前未能获得全胜,不得不改用“赎买”方式攫取毛利人土地,但毛利人同样付出2100多人死亡、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丧失的惨痛代价。

  1867年起,英国殖民当局在新西兰通过《原住民学校教育法案》,强制毛利人子弟入学并“切换语言”。二战后,新西兰逐渐城市化,大量原本住在乡村的毛利人迁入城市,并在城市压倒性的“英语世界”中,逐渐迷失了本土语言文化。至1975年,以毛利语为母语的毛利族学龄儿童比例已不足5%。

  鉴于此,许多毛利族领袖、学者和白人同情者自上世纪70年代起掀起“毛利语复兴运动”,并成功地在1987年将毛利语列入新西兰官方语言行列,至20世纪末,1/4的毛利人已恢复了毛利语使用能力。

  但近年来,随着毛利老年人纷纷去世,毛利族人能真正流利使用毛利语比例开始逐年回落。2013年新西兰人口普查显示,能使用毛利语日常会话者,从上次人口普查(2006年)的26.1%降至21.3%,其中15岁以下人口占比从32.5%降至26.3%,正是这种趋势令毛利人普遍感到不安,才掀起“新西兰改名运动”。

  毛利党可不只是要改区区一个国名,他们宣布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规划:2026年所有地名、城市名都要换成毛利语;投资5000万新西兰元设立“毛利语标准委员会”,赋予立法权力,可“根据文化能力对所有公共服务部门进行审计”;2026年起所有小学毛利语教学比例不得低于25%,2030年起不得低于50%;10年级以下历史课本进行“大改”,确保“毛利人历史”作为该国历史的“核心课程”……

  三、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1961年时新西兰人口中约92%自认“欧洲裔”,认同自己是毛利人的只有7%,如今这一局面有所改变。自认“毛利人”的新西兰人占比近15%,加上自认“南岛人”和“新西兰人”的,人口占比已逾三成,且在自认“欧洲裔”人口中也有不少同情者。

  不少新西兰人认为,强化本国社会的“毛利属性”,有助于增加国家凝聚力和“国际识别感”,避免被外人和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等说英语前殖民地相混淆,凸显新西兰“国际品牌效应”。因此,新西兰人对“毛利语复兴”和一系列提升毛利人民族文化地位的做法,支持率向来挺高。

  但反对声浪并不低。同属执政联盟的新西兰优先党领导人、现任外长彼特斯公开表示,“这样做会在国际间造成巨大混乱和不必要损失”,而在“毛利宏伟蓝图”亮相后,工党主要政要也纷纷降低了支持的调门,阿德恩仅表示“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很显然,他们似乎被吓着了。

  自“换国旗”事件后,右翼政党,如新西兰国家党在“新国家形象”方面就变得保守谨慎,以免不小心得罪选民。

  此次毛利党大张旗鼓宣扬“改国名”,许多新西兰人,包括支持“新国家形象”和毛利语复兴的人也觉得“过分”。他们指出,拟定的新国名“奥特亚罗瓦”固然是毛利语词汇,却是白人小说家史密斯(S。 Percy Smith)1890年在一部小说中首先用来指代新西兰这个国家的。剔除殖民痕迹、重塑新的国家认同是正确的,但从“英国独大”转为“毛利人独大”同样是矫枉过正。

  毕竟,如今的新西兰是个国民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即将换届的新西兰国会构成微妙:执政党工党在总共120席中只占46席,甚至都不是第一大党,依靠政见大相径庭的优先党(9席)和绿党(8席)支持才勉强维持一个联合政府。而根据新西兰国内最新民调显示,发起“改国名运动”的新西兰毛利党选民支持率只有可怜的0.4%,能不能进入下届议会(准入门槛是选票有效票比率的5%)都成问题。

  尽管支持者高呼“我们开始了”,但恐怕也只是个“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