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面对疫情时,国家间的世界观鸿沟

条评论

面对疫情时,国家间的世界观鸿沟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目睹在公共卫生、世界经济、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各领域危机相互叠加所带来的冲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9月28日表示:“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的世界究竟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各国都不能掉以轻心,更要防止作出错误的抉择。”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全球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9月28日晚,近百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蓝厅论坛,为世界向何处去贡献智慧。

  当疫情肆虐全球时,各国、各群体本该走得更近、共克时艰,但事实并非如此,该如何弥合横亘在眼前的一道道鸿沟?

  面对疫情时,国家间的世界观鸿沟

  “新冠肺炎是对全球治理的一个巨大考验,这种考验不亚于一场战争。”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28晚的“可持续发展与脱贫”分论坛上指出,这场疫情之所以破坏了全球治理,是因为各国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都只愿意关注自己国内的情况,将之视为国内危机而非全球性危机,不去想怎么向其他国家学习,反而让国与国走得更远。

  今年3月,当新冠疫情刚开始向全球更广范围蔓延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通报会上表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没有一种“一刀切”的方案。在雅克看来,全球的疫情应对模式可分为三种,一种为东亚国家方式,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赢得了民众的信任;第二种为欧洲国家模式,强调抑制病毒扩散,而非消灭病毒;第三种则是美国和巴西的应对方式,政府的作用淡化,经济需求置于抗疫之上。“不同做法的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看到美国的做法失败了。”

  《金融时报》4月的报道称,面对疫情时的不同应对能够体现出国家间的世界观分歧,美欧有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性命攸关的问题上,两者大不相同。美国把经济看得比人命重要,而欧洲国家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疫情中的主要目标是救助普通民众。这种世界观的鸿沟即使美国总统特朗普卸任了也无法弥合。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则是疫情下的中美之间的差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论坛开幕式发言中表示,在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提倡人权外交,并将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作为责任和目标。但是近年来,我们怀疑美国正在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甚至是反向而行。而中国外交的优点在于不向任何国家施加威胁。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性至关重要,这还将关系到亚洲的和平和稳定。

  今年许多专家学者及媒体讨论“中美是否会陷入新冷战”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在28日的分论坛讨论环节表示,“新冷战”的说法有些悲观,研究当今国际关系时,很多过激反应来自美国。我们需要冷却紧张局势,以展望未来的方式看待问题。在探讨“中美关系走向何处”时,应该保持两国民间合作渠道,人民是驱动力,而不是国家的某个领导人。

  “疫苗民族主义”造成科学和政治间的鸿沟

  目前,疫苗无疑是遏制新冠疫情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全球新冠疫苗研发竞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但暂无试验数据充分证明某种疫苗安全有效。“疫苗民族主义”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话题。

  新华社25日消息称,中国已有11个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4个新冠病毒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美国方面,《纽约时报》9月初报道称,特朗普有意在11月3日选举日前分发新冠疫苗,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表示,疫苗有望在明年3月底或4月就位。而俄罗斯早在8月11日就率先注册了全球首款新冠疫苗“卫星-V”,俄罗斯卫星网9月29日报道称,莫斯科已经有超过3000人接种“卫星-V”疫苗,没有人出现任何问题。

  距离新冠疫苗批量生产和上市越来越近,疫苗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发、谁该优先接种疫苗成为一个争议性问题。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在28日的分论坛中向所有参会嘉宾抛出问题——如何应对“疫苗民族主义”。

  对此,世卫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28日表示,2009年禽流感暴发时也曾出现过“药品民族主义”情绪,有国家认为可以用金钱购买生命。在后疫情时代,应该通过建立对话、尊重基于准则分配的机构,来避免“疫苗民族主义”。

  围绕新冠疫苗的分发,中方已经明确表态。据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已有多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实验,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计划主任托马斯·波利基(Thomas Bollyky)今年8月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坦言,“西方国家肯定存在疫苗民族主义,在美国和英国的呈现形式是政府垄断大量初始疫苗供应。” 每个有早期疫苗供应的政府最终都会将其中一些疫苗用于外交。

  在8月14日刊发的美国《科学》杂志上,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络安全和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戴维•费德勒发表文章称,疫苗民族主义在美国有加剧之势,这种无效的民族主义造成了科学和政治之间的鸿沟,使新冠疫情进一步恶化,削弱了科学和健康外交(health diplomacy)取得的成果。

  因疫情加深的贫富鸿沟

  新冠疫情不仅扰乱了全球经济秩序,还在使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今年7月发布的《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7100万人重回极端贫困,贫困人数自1998年来首次出现上升。BBC今年9月发布的全球调查也显示,全球贫富不均正在加深,贫困国家受到疫情冲击更加严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在28日的分论坛上提出,新冠疫情从某些层面加速了新技术的应用和企业的效率,加快了科技创新,这些技术应用的不普及将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国家之间鸿沟的加剧。同时,疫情还导致男女贫困差距加大,新冠危机将大幅增加妇女的贫困率。这些贫富鸿沟将对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新冠疫情正在使不平等的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美国就是一个例子。美国政策研究所9月的最新报告显示,疫情下美国亿万富翁们的财富却在持续增加,该研究所对全美643位身家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在疫情期间财富变化统计发现,从3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些富豪的财富共增加了8450亿美元,相比3月初增加了29%,如果平均到每一天,相当于这600多位富豪每天增加47亿美元财富。

  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美国富豪们与普通人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劳工部9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已经增至87万,是疫情前水平的大约4倍。《纽约时报》9月23日的报道称,“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却有着最大的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