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自然环境对印军尤为不利

条评论

自然环境对印军尤为不利

  在持续的中印边境对峙中,印度向该地区部署了数万大军以示强。但随着冬季的来临,印军部队正面临着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空前挑战。《印度快报》网站29日详细描述了位于所谓“拉达克”地区的印军,当前是如何艰难地维系生存、巡逻、作战等基本任务的。

  自然环境对印军尤为不利

  “历史上,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希特勒入侵苏联时,都被当地的寒冷天气打败。今天在中印边境对峙的军队也面临着同样可怕的敌人”。报道描述称,更糟糕的是,“拉达克”可不是俄罗斯平原,这里的山峰高达1.8万英尺(约合5486米),印军在当地部署超过10万大军,“这在军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资料图
资料图

  曾任印度陆军14军军长帕努中将表示,在冬季的边境对峙中,印度受自然条件影响,先天处于不利态势。“与印度一侧相比,中方的地形就像屋顶一样平坦,山脉相距较远,山谷更加宽阔。因此中国人不用克服太多的山口,更容易修路。而大山的阻隔使印度人不得不想办法钻隧道,为避免工程过于庞大,印军也无法修筑宽阔道路”。另一个残酷现实是,喜马拉雅山挡住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印度一侧的降雪量大增,而“中国人就不会遇到积雪阻塞通道或长时间隧道被堵的考验”。

  对于“拉达克”地区而言,冬季的首个挑战是严寒,当地目前的最高温度仅3摄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10摄氏度至零下15摄氏度。进入12月和1月,温度会进一步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伴随而来的还有高寒山地的大风,意味着仅靠帐篷无法御寒。极度严寒“会导致类似烧伤效果的冻伤”,“在这里用手直接触摸金属是危险行为,可能会被冻住。”

  印度官方出版的《1962年中印冲突史》对该地区的战史纪录是,“在拉达克,士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生存,其次才是与敌人作战。奇特的地理环境对战斗及其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伤亡人数,和战时的伤亡人数几乎相等。”曾负责印陆军14军后勤工作的辛格少将承认,“士兵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天气,包括极端寒冷和高速风;其次是稀薄的大气;第三个才是敌人”。

  印军边境生存不容乐观

  报道称,由于中印第八轮军长级会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下一轮谈判也没有任何消息,约5万名印军不得不依靠长途运输保障供应。“印军冬季在拉达克地区部署这么多的部队,还是史上首次”。尽管印军投入运输机和直升机空投物资,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帕努中将表示,“想象一下,空投物资从指定的空投区域投下,散落在几百米甚至几公里范围内。对于那些可能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得到几公斤必需品的士兵来说,这成了一场噩梦。”

  由于以前从未部署过如此规模的部队,“拉达克”地区正在新建的许多前沿哨所没有任何军事基础设施。印度陆军为“拉达克”的后方部队提供了一些新建的取暖设施,但前线士兵显然享受不到。由于道路设施不完善,只有几个地方有道路直达山顶,匿名印军官员表示,“即使抢占一个新的山脊”,印军也不得不依靠人力搬运建造哨所的材料。

  印军消息人士披露,“拉达克”的印军每天都有非战斗减员情况发生,许多人因寒冷引发疾病被迫后送治疗。辛格透露,10年前“拉达克”地区的自然减员率就高达20%。尽管印度官方称,当地非致命性伤亡“并不令人震惊”,但也承认印度无法生产适合“拉达克”地区的防寒服装,不得不花高价进口。

  “想要正常巡逻作战不容易”

  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印军显然不能只满足于生存,他们还得参与巡逻乃至作战。一名印军军官称,在高海拔地区巡逻,士兵需要携带20-45公斤的武器和装备。如果携带有机枪,意味着负重增加了20公斤,需要多名士兵协助搬运。除了武器装备,士兵自身必备的携行装具还包括头盔、防寒靴、高原防寒服、内衣裤、多层夹克、防寒面罩、护目镜、睡袋、床垫、洗漱用品、袜子、水瓶,以及至少24小时的应急、高热量熟食口粮。因为“如果被敌人火力压制,士兵必须依靠自己在战场上活下去。”

  帕努中将表示,高原低氧环境意味着部队效率降低了近30%-50%,在平原上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高原“需要五到七天”。任何一次小规模行动,都可能花费6-10个小时。“在现实中,印军士兵可能无法在哨所待太长时间。他们必须巡逻、建立掩体和进行防御,还要躲避敌人的空袭和炮火,最终不得不在地面的冻土和积雪中挣扎,直接承受极度寒冷的后果。”

  有中国专家表示,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的解放军同样面临高原严寒环境的考验,但依托于现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解放军无论是在高原驻守还是巡逻,都比印军情况好得多。据央视军事频道11月初报道,新型可拆装式自供能保温方舱亮相高原部队,这种新型营房既有军用帐篷的灵活性,又兼顾了固定营房的舒适和安全性。它仅依靠人力就可以安装完成,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微电网以及供暖设备一应俱全。同时解放军新近列装多种防寒作战设备,其中包括适用于海拔5000米以上、零下40摄氏度的高原高寒环境单兵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