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即使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使用扫码支付,相信大家也不曾想到,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被二维码“紧贴”。
健康码、行程码,小小方格的密码在疫情之年包含着每个公民的健康承诺,它的使用,也体现着公众对公共安全的共识与认同。
图说:1月11日晚,一名数码博主在其新浪微博称,某手机应用商店有一款可模拟各地区健康码状态的软件 微博截图
但有人打破了这份信任。某应用平台日前上架了一款令人匪夷所思的应用——“健康码演示”软件,能够模拟各地区的健康码、复工码、通行码的不同显示风格,还能显示实时时间。尽管下载页面标注了“该应用仅作为演示目的,二维码并非实际健康码/复工码/通行码,请勿用于被扫描的场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的提示,但其目的和影响仍然引发强烈争议。
该软件目前已下架,开发者所在地杭州警方也已开展调查。但它已有超过1000次的下载量,在疫情仍然需要防控的时期,是否已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开发者究竟以何动机上架这样的产品?!应用平台又为何能让这样的产品上架?!
这场喧哗又牵出几个月前杭州的另一条关于“码”的争议新闻。探讨健康码常态化应用,杭州设想开发渐变色健康码,通过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希望促进居民健康方式的养成,也可通过大数据对楼道、社区、企业等健康群体进行评价。虽然仅在设想阶段,反对声四起,质疑聚焦个人隐私。
上周末,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年度论坛上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报告提到,尽管疫情暴发后线上医疗应用崛起,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医疗的“春天”持续,仅两成用户深度使用互联网医疗。与此同时,“不了解”“不信任”“担心泄露隐私”“现有技术、法律法规、运营体系均不成熟”等问题最令受访者担忧,也成为发展瓶颈。
公民的隐私权应受到保护,应置于技术创新、应用开发之上考量;在技术高速迭代,创新不断涌现的同时,法律法规、监管方式等也亦应快速跟进、补位。科技应该为更好的世界而发展,不应成为双刃剑刺破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