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什么是1:10的“混检”样本?

条评论

什么是1:10的“混检”样本?

  近期,新冠疫情多点暴发,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多地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在河北邢台隆尧县的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中出现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先谎报隆尧县全员阴性结果,但在两天后又发现送检样本中有一管1:10的“混检”样本呈阳性,最终发现隆尧县的这轮全员核酸检测中有三名核酸阳性人员。

  什么是1:10的“混检”样本?

  严格的说,“混检”其实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例如10个待检人员,对每个人都进行单独采样,就会有10个样品管送到实验室。检测的时候把10个样本混在一起当成一个样本去检测,叫‘混检’。”参与过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助理肖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解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采样的时候10个人一组,这10个人分别对应的10根拭子都放到一个样本保存液里面然后送到实验室检测,这种叫‘混采’。现在大部分地方进行全员核酸检测都是采用‘混采’这种方式。”

  在去年武汉和北京暴发疫情期间,都运用到过“混采”的方式,在此次河北疫情中也是如此。

  1月9日,在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段云波介绍,本轮疫情发生以后,河北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对石家庄、邢台、定州、辛集等4个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决定。在检测方法上,河北省在高风险地区采用1∶1方式采样检测,其他地区采用1∶5或1∶10“混采”的方法。对于“混检”中发现的阳性结果,立即采用单检方式进行针对性复检。

  为什么采用“混检”方式?

  “‘混检’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肖盟表示,在紧急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新冠阳性病人,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但是在大规模人群检测中,实验室检测能力总是有限的,用“混采”的方式可以提高检测效率。

  在去年8月底,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建设公共检测实验室。综合各地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地理交通等因素,在全国选取100家大型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建设公共检测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平战结合、填平补齐”的原则,每个公共检测实验室要具备1万份/天的检测能力。

  肖盟对澎湃新闻表示,1万份/天的检测能力,其实指“1万个标本管/天”。即使对实验室条件最好的三甲医院,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在平稳时期,一家三甲医院检测量通常维持在1000-2000份/天;紧急状态下通过增派人员、增加班次,基本能达到日检测量3000到5000份。但要达到1万份/天的“战时状态”,必须进行医院级别的人力倾斜及紧急的设备调配。

  “随着样本数量的倍增,对实验室人员、实验室仪器的需求量都会特别巨大。”肖盟对澎湃新闻表示,不靠“混采”是很难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人群筛查工作的。

  在河北的全员核酸检测中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据段云波在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河北全省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达667家,实现了县区全覆盖,每日单检能力达到71万份,如果采用1∶10“混采”技术的话,每天能检测710万人份。

  “混检”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吗?

  事实上,河北邢台隆尧县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中后来出现三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与“混采”检测技术关系不大。

  隆尧县人民政府县长王银明在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1月12日至13日,隆尧县进行第二轮核酸检测,共检测31万余人。14日零时20分,济南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翟某某向卫健部门反馈结果全部为阴性。按照第三方检测结果,隆尧县上报结果。16日9时49分,卫健部门接到翟某某反馈送检样本中有一管1:10的样本呈阳性。14日零时20分,翟某某反馈时,并没有完成全部检测。

  去年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在其官方微博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时表示,从科学角度讲,“混采”模式,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将样本混合检测的模式,对检测敏感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是已知的。

  肖盟对此解释说,“混采”对于每一个样本的浓度影响很小,只是一定体积的采样液中样本数多了,如果没有额外的干扰因素,敏感性基本上不会下降。

  “如果是样本到实验室再混合的话,对样本其实会有稀释。”肖盟表示,所以目前国家推荐的都是“混采”方案。

  肖盟也强调,无论1∶1方式“单采”或是1∶10方式“混采”,实验室内的操作是一样的。但另一个关键环节在于信息系统的建设。

  “实际上要把10个人的信息捆绑在一个检测管上,涉及到这10个人的信息要整体导入实验室的信息系统中、分别发放报告。检测结果还需要向国家或地方的信息管理平台导入。”肖盟对澎湃新闻表示,所以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混采”模式需要提前做包括打通信息流程在内的大量工作。

  哪些情况下不适合“混检”?

  国家卫健委在其官方微博的回应中也强调,对于发热门诊有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等高风险人群检测,还是应该采用单采单检。对于低风险人群的筛查,则可以优先选择“混检”。

  肖盟对澎湃新闻表示,很多医院目前已经具备了“混采”并检测的能力。但对于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出现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患者,以及明确具有流行病学史的人群,肯定是不推荐“混检”的。

  那如果发现一管“混检”样本呈阳性要如何应对?“在1∶10‘混采’样本中,如果1个样品管检测阳性,就代表着这十个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有患病风险的。”肖盟表示,此后医疗机构或卫生疾控部门会第一时间召回这10个人,迅速进行单独检测,并且同步对这10个人采取隔离措施。这样也不会影响对新冠疫情的甄别与管理效率。

  为什么有些地方进行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后还是出现阳性病例?与“混检”有关吗?

  因为在第二轮核酸检测中出现了阳性病例,1月18日,邢台市第十二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邢台隆尧县启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邢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戎阳在发布会上表示,为确保全民核酸检测质量,隆尧县第三轮全员核酸样本均由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结果。

  此前在新疆喀什、内蒙古满洲里等地也进行过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并且在后面的核酸检测中仍然出现过阳性病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

  此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流行病学家姜庆五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进行多轮全员检测,可能存在几种情况。其一,初步检测时有感染者仍处于感染“窗口期”,病毒载量很低,检测时未能提示阳性,需要再度筛查。“病毒进入人体后有一段时间是我们现在的技术查不出来的,许多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等都有这个特征,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时病毒正在人体内繁殖,但病毒的量还没达到可以检测出来的限度。”姜庆五介绍,“目前看来,新冠是有‘窗口期’的,大约80%的人会在一周以内出现阳性,不会拖很长时间。”

  姜庆五还提到,检测还可能存在操作及技术性问题导致的个别“假阴性”或“假阳性”。

  “混检”的方式是否会影响全员核酸检测的结果?对此,肖盟表示,实际操作中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但由于目前导致新冠患者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很多,国家及地方在管理与实践中也积累了应对经验,根据人群危险程度开展多轮核酸检测并辅助以抗体检测等其他检测手段,是实现“应检尽检”、不漏掉任何一例病患的最佳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