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疫情之下,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亦有成就

条评论

疫情之下,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亦有成就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国货币政策操作顶住压力,发挥积极逆周期调节作用,引导实体经济利率下行,先后投放1.8万亿再贷款与再贴现,帮助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助力中国经济稳步回升。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全年经济增速达到2.3%,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取得这一成绩,十分不易。

  疫情之下,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亦有成就。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人民币现金管理及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陆续落地,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均表示将中国债券纳入相关指数,全面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于金融业的谈判,新金融服务、金融信息转移等首次纳入自贸协定规则等。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在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监测报告》,2020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42%。但在众多国家FDI显著回落的情况下,中国FDI流入增幅4%,达到1630亿美元左右,反超美国、欧盟和东盟,成为全球第一大FDI流入目的地。人民币对美元全年累计涨幅接近7%,人民币资产吸引境外中长期资本继续投资中国。

  展望2021年,在内外部经济形势新变化下,中国货币政策仍将面临挑战,坚持稳字当头的整体基调,兼顾内外部政策的平衡,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看,经济基本面上,当前国内经济稳步向好,为2021年货币政策正常化创造了条件。自去年四季度起,除出口和房地产表现较好以外,前期恢复乏力的消费和制造业投资也逐步改善,显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展望2021年,预期中国经济疫后复苏或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全年GDP增速维持在8%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去年基数相对较低,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靠,2021年货币政策转弯应适度,且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

  同时,货币政策在向常态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风险:一是宏观杠杆率过快上涨,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从上年末的246.5%攀升至270.1%,增幅为23.6个百分点;二是当前以美国为首的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预期明显抬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风险有所加大;三是本轮房地产价格受到监管政策趋严的明显抑制,但岁末年初,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亦出现加速上涨。考虑到上述三重考验,2021年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稳健。

  此外,货币政策还需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做好内外部平衡。当前海外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仍在放松,特别是美国仍在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容忍度也在上升。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纪律约束愈发松弛,财政货币化已经悄然实践,坚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上升。同时,从长期看美元的持续贬值,将带来外汇储备安全的担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今年以来,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相关监管部门日前表示研究允许境内个人每年在5万美元额度内开展境外证券投资等的可行性,这些都是未雨绸缪之举,有利于对冲国外央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