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末次冰期以来,游隼的迁徙路线一直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员还用证据表明,游隼的迁徙距离受到一个遗传因素的影响。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詹祥江。该研究所官网显示,詹祥江,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中英生物复杂性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
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都有季节性偏好的北极产卵地,但会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过冬。然而,人们对于它们迁徙路线的形成、维持、未来变化,或是决定迁徙距离的遗传因素却了解得不多。
詹祥江和同事将欧亚北极种群的56只游隼的卫星跟踪数据与35只游隼的基因组数据相结合,以此研究该物种的迁徙习惯。作者发现,这些游隼在欧亚大陆上共有五个迁徙路线,这些路线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至3万年前)以来,一直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迁徙路线更长的游隼携带ADCY8显性基因,作者认为该基因可能与长期记忆的形成有关。
作者指出,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下,欧亚大陆西部的游隼最有可能出现种群数量下降,它们可能会前往新的越冬地区,或是完全停止迁徙。作者最后表示,利用生态交互和演化过程来研究受气候驱动的迁徙改变,或有助于推进候鸟的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