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翻开今年的预算报告,数据增减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反映着政府资金投向,传递着政策调控动向,关系着“国”与“家”。
数据多、名词专、内容广……想要真正读懂读透这份预算报告,并非易事。这里有道涉及“加减乘除”的“算术题”,为“国家账本”标出了重点和亮点,让我们一起算一算。
“加法”: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一竿子插到底”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迎来扩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将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纳入直达机制范围。
“要增强绩效意识,使直达资金下得快、管得严、用得准,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切实受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
财政支出方面,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
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至4.5%……预算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彰显财政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看来,今年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指向明显,着力保障重点领域,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