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历史前行的脚步,留下勃勃生机的气象。
改造后的北郊农场桥。本报记者 邓伟摄
“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2014年早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京津冀,一语道破首都发展中矛盾的根源,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员令。七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首都北京励精求变,不断深化对首都功能定位和职责使命的认知,推动城市发展深刻转型;京津冀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一核”辐射,“两翼”齐飞,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不断崛起,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新路在探索中不断向前——
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从昌平回龙观到海淀上地软件园。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这是轨道上的京津冀。“要立足于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交通一体化。”作为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成为三地握指成拳的首要发力点。七年间,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京张、京雄、京沈等高铁线路接续开通,“四纵四横一环”综合交通网趋于成型,密布环绕的高速铁路、市域铁路、高速公路打通了区域协同的七经八脉,空间上的“一体化”悄然化为时间上的“同城化”。
前门三里河城市公园。本报记者 孙戉摄
这是蓝天下的京津冀。“要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理顺整合大气环境管理职责,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七年间,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生态保护协同率先在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实现突破。202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为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京津冀区域优良天数占比达到七成,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
什刹海东福寿里口袋公园。本报记者 方非摄
这是创新中的京津冀。“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七年间,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三地联合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链分工成片发展的“乘数”效应日趋显现。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发、津冀转化,截至2020年,北京已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累计超过2万项,成交额1410亿元,一个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
大兴西红门生态公园。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这是冰雪上的京津冀。“要把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下大气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七年间,围绕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主办城市积极担负责任,狠抓工程进度,打造一流精品;区域协同借力冬奥筹办,催动产业转型,“白色经济”持续升温。筹办冬奥会的过程,正是“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的过程,共享冬奥机遇,就是拥抱美好未来。
朝阳区小武基公园。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七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给京畿大地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战鼓催征,时不我待。置身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要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坚持“一核两翼”联动,扎实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广袤的京畿大地生机盎然,新一年的春耕已经开启。让我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稳扎稳打,创新进取,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坚决做好协同发展这件历史性工程,助力京津冀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