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记者黄慧玲
“年前有多嚣张,年后就有多悲伤。”2021年的这个春天,“韭零后”们迎来了人生第一场基灾。
这场基灾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财经》记者梳理全市场公募基金业绩、发行和自购情况后发现,市场并没有出现“韭零后”们想象的“基灾”。
“韭零后”们所指的基灾,是特定时间里特定产品的局部基灾,主要集中于今年入场购买的“顶流”基金经理们的产品。
不过,这场突如其来的股市寒流,确实让一些“妖基”现了形。扎堆过热板块、对市场短期行情过于乐观、建仓速度过快、押注单一板块等诸多因素导致了部分基金净值大幅下挫。
并非所有基金都“跌妈不认”。一批顺周期、低估值类基金逆流而上,成为弱市中的靓丽风景。梳理今年以来业绩较好的基金产品,可以看到基金管理人对市场更多的敬畏心。
基金公司大举自购?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基金公司自购明显增多,以示对后市的信心。《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无论是自购动机还是自购金额,和去年疫情期间皆无法相提并论。
先回顾一下去年疫情期间的自购情况:2月3日当天,节后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收跌7.72%。兴证全球基金自购6000万元,打响自购第一枪。两天之内,至少有15家基金公司发布自购产品公告,斥资18亿元以上。
再来看一下今年的自购情况:年初至春节前,22家公司共计申购3.86亿元,其中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合计3.36亿元。春节开市以来,基金公司自购金额共计1.74亿元。
由此可知,近期基金公司自购并未增多,反而相比节前有所降低,与去年疫情期间自购更不可同日而语。
近期基金公司自购的产品中,绝大多数属于新发基金募集期间的认购。其中23%属于债券型基金,与股票市场无关。17%属于发起式基金,基金管理人按规定需出资1000万以上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