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海里意味着什么
据台湾《联合报》12日报道,台防务部门、“海洋委员会”官员近日表示,在台海空域对解放军军机设有“监视区”“警告区”与“摧毁区”,并将24海里毗邻区空域推前,设置绝不让解放军军机趋近距台岛30海里空域的反应“红线”。报道称,台湾有关官员声称,这是顺应台方防空武器装备效能与解放军军机动态,新制定的战备规定。而所谓“摧毁区”范围,仍为12海里所谓的“领空”。
报道称,台防务部门11日表示,面对“敌情威胁”,台军按照“不怯敌、不挑衅”及“愈接近本岛、愈积极处置”的原则,依照其经常战备时期突发状况处置规定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确保防务安全。报道还表示,台“国防部副部长”张哲平日前在“立法院”答询时表示,空军依战备规定,一开始会广播驱离,再以空中警戒机进行区域警戒,最后以导弹追踪监视,确保解放军军机不会进入台岛30海里内。
不过,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陆军事专家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台军设定的所谓30海里红线,没有任何依据。所谓30海里红线不会对解放军构成任何约束,这个红线也就只能成为台军聊以自慰的摆设。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解放军军机和舰船对台湾施加高强度的军事压力,不断进入台湾海域和空域进行军事活动,有时候就在台湾划定的禁区附近,距离台湾海岸只有数公里。上述专家表示,如果这一报道属实,那说明台军所谓警告区、摧毁区已经形同虚设。台方现在强调30海里“反应红线”恐怕只能成为笑柄。
向澎湖部署反隐形雷达?
日前台湾《青年日报》网站报道的一张向澎湖列岛部署台军反隐形雷达的照片,由于涉嫌泄密,被传引发台军“高层震怒”,该雷达的反隐形效果再次引发关注。
台《自由时报》网站报道称,相似的雷达车曾在2013年台北国际航天暨国防工业展展出,当时“中科院”将此款车型称为“双基雷达被动系统”,表示此款装备为机动型被动接收系统,具有先进的技术架构,采用“中科院”研发的同步、数字波束合成及平行处理器技术,利用多角度目标侦测能力,提升台军对空中威胁目标的早期预警信息,接收端远离发射端,且不辐射信号,对抗电战干扰及反辐射导弹攻击具有相对优势。
大陆军事专家张学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所谓多基址雷达,就是把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放置的一种雷达系统。隐形飞机的一个重要隐形手段就是通过平面或类平面,把电磁波反射走,不让电磁波原路返回到雷达的接收机。那么把雷达的接收机或被动接收车部署到距离发射机比较远的距离,就会增大探测到隐形飞机回波的可能性。这种双基址雷达或多基址雷达,接收机和雷达发射机之间有比较严密的同步,也就是要知道发射机具体位置、发射信号的精确时间和具体波形,算是一个雷达系统的不同部分。按照台湾“中科院”之前展出时的资料,这是一种工作在S波段的双基址(或多基址)雷达。而台军这次泄露的,则是专门用来接收信号的那个部分,所以有人误认为是无源雷达。台军的这种多基址雷达有一个特点,是和现役雷达结合使用,似乎并不配备专用、独立的发射机。由现役相同频段的雷达进行正常探测和照射,然后将这部雷达部署到其他地方,接收可能的雷达回波,相当于多布置了接收端。理论上,部署的这种接收端数量越多,接收到隐形飞机信号的可能越大。由于这是一套S波段的多基址雷达,和它配合使用的很可能包括台军“天弓”系统的“长白”相控阵雷达。
不过张学峰表示,隐形飞机的一个设计原则是,把雷达波朝向极少数几个角度很狭窄的方向集中反射,并不是把发射机随便和接收机分开,接收机就能探测到隐形飞机回波。台军双基址雷达能否探测到隐形飞机,“就要凭运气了”。
台军方:25架次大陆军机“侵入西南空域”
据台湾《自由时报》网站12日报道,解放军军机本月已经连续11天进入台“西南空域”,2021年累计进入台空域86天。12日当天,从清晨开始几乎每个小时都进入西南空域,至下午3时,已经10度进入台“防空识别区”。报道称,根据广播及航迹记录,解放军军机从6时52分开始,9时08分、9时28分、9时38分、10时47分、11时12分、12时00分、13时11分、13时21分、14时54分,几乎每个小时都进入“西南空域”。
台防务部门宣称12日“侵入台防空识别区”的共机架次再创今年新高,共有25架共机闯入台“西南防空识别区”。其中包括运-8反潜机2架次、空警-500预警机1架次、歼-10战机4架次、歼-16战机14架次、轰-6K轰炸机4架次。
另据台防务部门12日的消息,一架解放军运-8远程电子干扰机于4月11日飞过所谓“中线”,抵达台湾岛西南空域后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