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齐鲁晚报与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青少年模式与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研讨会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对互联网短视频等服务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讨论。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孟禹熙表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最主要媒介的时代,“青少年模式”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必要手段。然而,现有“青少年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青少年专属内容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需求。其次,部分平台并未严格实施青少年实名认证,“青少年模式”容易被绕过或破解,一些平台甚至可以“用充值的方式来取消这一模式”,这与该模式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初衷背道而驰。再次,对于未成年人充值、打赏,部分平台也不是都有实质性效果,产生的未成年人充值、打赏问题,好多平台都不能及时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孟禹熙认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是网络平台一家之责,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平台等多方主体协同共治。网络平台在追求效益增长的同时,应当主动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父母的监管和引导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强化家长的职责。
针对如何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实施效果,孟禹熙指出:“家长要真正承担起监护人责任”,学校需要“开设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相关课程”,监管部门应该“进行定期监管核查、统一标准、加强指导”,网络平台要“优化和完善产品能力,严控打赏行为,支付前可酌情增加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验证环节”,几方共同承担,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引导未成年人安全、正确、文明上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