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缓慢上涨,重回8米线以上

条评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缓慢上涨,重回8米线以上

 连日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缓慢上涨。截至昨天(14日)早晨8点,鄱阳湖都昌站水位上涨至8.07米,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上涨至8.17米,其余各重要站点水位均突破8米。当地水文部门分析,受前期降雨和三峡水库向长江下游补水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止跌回涨。较10月4日湖区最低水位6.68米相比,已上涨1米多。

  相关报道:鄱阳湖水位止跌回升 江西还将“旱”多久?(中国新闻周刊)

  鄱阳湖水位止跌回升。10月9日16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抬升至7.31米,比原历史最低水位高0.20米。同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将抗旱二级应急响应调整至三级应急响应。7月12日,江西省局部开始出现重度气象干旱,至今旱情已持续90多天。

  旱情之下,鄱阳湖的最低水位及水域面积屡创新低。10月5日,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的水位一度只有6.83米,低于历史最低水位0.28米。

  受强冷空气影响,近期,江西多地出现弱降雨。但据官方预测,10月份该省降雨量或仍走少,旱情或仍将持续发展。要知道,今年6月,星子站的最高水位曾一度突破19米,迫使当地将防汛III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I级应急响应。

  这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干旱。9月23日,秋分,江西省气候中心对外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红色预警信号。红色信号是该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别,标示着气象灾害危害特别严重,天气过程很快就会影响本地,要尽快采取防灾避险的措施。

  同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也升级枯水红色预警。当时的数据显示,9月22日江西省全省持续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有95%的县(市、区)达到特重气象干旱。

  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预测,这次的旱情或将持续到11月份。他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近些年来长江流域干旱呈现频发的态势,尤其是夏季伏旱现象应引起重视。他认为,今年旱情的发生应被视为一个重要信号,要从防洪和抗旱统筹的角度做好水库的调度运行。

2022年9月23日,在江西鄱阳湖进贤段水域湖底干枯河床露出的千奇百怪景观(无人机照片)。中新社发 鲍赣生 摄  2022年9月23日,在江西鄱阳湖进贤段水域湖底干枯河床露出的千奇百怪景观(无人机照片)。中新社发 鲍赣生 摄

  “找水”

  江西省都昌县蔡岭镇,村民李英正在想方设法拯救自己的果树,8月以来,她看着树上的杨桃、桔子越长越小,直至枯死。多名当地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从未见过今年这种情形的旱情。几个月来,“找水”是亘在他们心中的头等大事。

  夏秋之交的鄱阳湖,原是一幅水天一色、鸥鹭齐飞的美景。但眼下,曾碧波万顷的鄱阳湖多个水域均成了干涸、龟裂的模样。裸露的湖床上,干死的小鱼、小虾、河蚌等随处可见,甚至刮起了“沙尘暴”。

  要知道,今年6月中下旬,江西多地还因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但也是自6月下旬,受晴热高温和持续少量降雨影响,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受此影响,鄱阳湖提前百天进入枯水期。

  几年前,在外打工的李英回到村子,承包了十几亩的山地,种上了板栗、杨桃、桃子、杨梅、油茶等。为了“保山”,她在山上挖了口55米的井,是全村最深的。但到了8月底,这口井也逐渐不出水了,每天只能抽上一个小时,更糟的是,果林的土壤出现了明显的龟裂,“浇水只能浇到表层”。

  如果没有旱情,今年该是果树能结第一批好果的时候。但眼下,她只能请人新打了一口井,将工作重心从“保果”转移到了“保树”。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秋粮保卫战”也在江西多地打响。2021年,江西的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38.5亿斤,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此次旱情,正值江西省多地中稻的收成期及晚稻抽穗灌浆期。

  多名种植户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生活用水得以保障,但生产用水不足及极端高温对稻田的影响仍较大。“200多亩地,有30多亩直接干死”,萍乡市芦溪县村民刘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他所在的位置位于河畔的上游,下游的情况可能更糟糕。

  9月27日,芦溪县变更干旱红色预警信号,该县大部分地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已达特旱。刘华估算,中稻每亩的产量降了200斤左右,当时批发价为1.3元/斤,因今年农药、肥料等成本上涨,实际上是在“赔钱”。资料显示,江西无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为417万亩、旱地490万亩,两者约占全省耕地的23%,属于极易受干旱影响的耕地。

  水利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1.5%,生活用水仅占15.4%。据官方统计,截至今年9月29日16时,干旱灾害造成江西全省11个设区市的481.4万人受灾,因旱需生活救助超20万人,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近1.8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992.2万亩,绝收达114.3万亩。

  江西省水利厅防御处工作人员胡彧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针对已出现饮水困难的1.9万名群众,当地采取管网延伸、新建水源、启用应急水源、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及时处理,“对于正常水源不能保灌的农田,采取打抗旱井等新辟水源应急措施予以解决。”

  9月27日,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抗旱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应急响应。当时的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638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偏小7.2成。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一般是以夏秋伏旱和冬春干旱为主,伏旱是受高温影响,通常发生在7月至8月期间,而今年则从6月中下旬就开始一直到9月,持续整个夏天是很罕见的,“以往这个时候,鄱阳湖应该还有10米左右的水位,而今年则只有7米,水域面积实际上已经很小了”。

  10月5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继续发布枯水红色预警:7月以来,全省持续干旱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五河入湖水量偏少近6成。当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6.83米,低于历史最低水位0.28米。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鄱阳湖水位出现小幅上涨后继续缓退。

  鄱阳湖生态大考

  鄱阳湖的水源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供给。作为流域内最大的“水库”,鄱阳湖常常视为长江的“晴雨表”。与此同时,鄱阳湖也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考结果发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鄱阳湖457头。到了去年,江豚的数量已增至700余头。

  在许继军看来,干旱对生态的影响也很大,“水域面积的减少,首先带来鱼类资源的减少,江豚的活动范围也减少,在退水后的泥滩上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都可能被晒死。”

  “以往枯水期是在冬季,但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期,一些鱼会转入到洞里,相对而言活动量少一些,也叫做越冬状态。”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称,枯水期的提前到来,让一些小鱼还没有长大就干死了。

  但他表示,江豚属于较为聪明的物种,水位的变动极有可能让其栖居点出现变迁,“过去有江豚分布的地区,如鄱阳湖的飘山段到康山段,我们九月上旬去考察时却未能发现,可能是转移到几个支流里了。”

  低水位下的“微笑天使”,目前状况如何?此前,曾有多名网友在鄱阳湖水域发现死亡的江豚。戴年华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况,但他认为,这几头江豚也可能是在转移的过程中搁浅,并不能证明出现了极端的死亡率。对于鄱阳湖江豚的科考也在紧密进行。根据央视报道,近日,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高校、专家等组成的考察队在鄱阳湖区域多地监测到了数十头江豚活动。

  此外,鄱阳湖也是候鸟的“越冬天堂”。据报道,每年候鸟迁徙季节,占全球种群数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和70%以上的白枕鹤会飞抵鄱阳湖越冬。去年,鄱阳湖区共监测统计到水鸟63种共63.7万余只。

  许继军表示,候鸟的迁徙路线需要有水有食物,比如底栖动物、小鱼小虾、草根等,“按照今年这种状态的话,它们来的时候,泥滩都是干的”。

  “保障用水需求首先遵循的是生活—生产—生态这个基本原则,即在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工农业生产稳定和江豚、候鸟等保护,努力为人类的朋友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江西省水利厅防御处工作人员胡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9月下旬开始,长江上游,如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地区等地也有了一些降水,上游来水逐渐增多,但这样的补水难以灌进鄱阳湖”,许继军说,如果明年雨水较为丰沛,鄱阳湖的生态会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也需要几年才能慢慢缓过来。

  近期,冷空气的南下在江西省也带来了大范围的小雨。此外,江西省气象部门也抓住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披露,10月4-5日,全省共有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等11个设区市的50个县(市、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97次,发射火箭弹140枚,燃烧烟条54根。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作业影响区普降小到中雨。

  据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消息,10月9日上午8时,鄱阳湖星子站回升至7.23米,其余各重要站点水位也重回7米以上。同日,江西省防指、江西省水利厅将抗旱II级应急响应调整至Ⅲ级应急响应。

  不过,从江西气象局10月13日12时发布的气象预报来看,近期江西全省天气连晴,气温逐渐回升,旱情仍将持续。目前,包括九江、瑞昌、宜春等地仍持续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江西省气候中心此前发布的10月份短期气候预测,预计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30~45毫米,较常年偏少2~5成;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发展。

  旱情可能持续至11月份

  “3-5月时预测今年会是一个偏枯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干旱,但没有预测到是这么广这么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这么长”。在许继军看来,今年的旱情并非只是提前了,而是延长了。他判断,旱情可能持续至11月份。

  今年系鄱阳湖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旱涝/旱涝急转”不乏先例,但今年的“涝旱突变”情况比较罕见。许继军指出,汛期水库有防洪要求,水库水位必须降低至汛限水位,做好调蓄洪水的准备,但今年出现了两难的局面,预期的洪水没有来,却出现了严重干旱,而此时水库蓄水有限,抗旱保供水和灌溉的压力就比较大。

  “我们也在提建议,要从防洪和抗旱统筹的角度做好水库的调度运行”,他表示,今年旱情的发生应被视为一个重要信号,到了汛期,不仅要考虑防洪,也要考虑抗旱,因此,汛限水位也应动态调整,保持一个合理的状态。

  戴年华也认为,今年长江流域出现的旱情是周期性的还是持续性的,应有一个综合的判断。同时,他表示,鉴于鄱阳湖复杂的水情和重要的功能定位,需要包括气候专家、水文专家、生物专家等在内的多方面“会诊”。

  江西省水利学会、江西省水利科学院联合编写的文章《给“江南粮仓”解渴,江西有实招》则指出,鄱阳湖的枯水情势绝非今年仅有。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鄱阳湖的江湖关系发生变化,鄱阳湖出现呈趋势性和常态化的枯水情势,表现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延长等情况,已对鄱阳湖区生态、农田灌溉、生产生活、湖区航运等产生影响。

  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也提到,综合长江中上游水文情势变化分析,鄱阳湖未来持续枯水是趋势性的,将常态化出现,并且枯水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

  前述文章还指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江西只要在主汛期最后一场降雨让水库都蓄到水,当年一般不会大旱,“每到7月份前后降雨来临之际,水库是否关闸蓄水,都要科学研判,综合决策,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建成有1.06万座水库,总库容332亿立方米。前述江西省水利厅工作人员胡彧提到,前期,江西省抓住汛期末降雨有利时机,科学指导水库蓄水,7月1日全省水库蓄水量188亿立方米(其中31座大型水库蓄水量105.5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4%),为应对长时间干旱提供了水源保障。

  “8月16日以来,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实施两轮鄱阳湖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36座大中型水库为下游补水约21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沿河两岸及湖区950万人、650万亩农田用水需求。特别是精细调度万安、峡江、龙头山等赣江梯级水库,保障赣江沿线尤其是南昌城区供水安全。”胡彧说,由于旱情持续发展,当前,水库蓄水总体偏少。截至10月10日,全省水库蓄水量119.11亿立方米。其中31座大型水库蓄水量86.14亿立方米,蓄满率72.2%。

  许继军介绍称,目前沿江城乡供水的保障需要依靠上游水库放水来补给,因为无法确定旱情将持续到何时,“水库给下游补水也是精打细算,要留蓄一些水,以备后期冬季供水需要”。

  应对旱情有何选项?

  如何应对极端旱情,做好“抗长旱、抗久旱”的准备,在当下,也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是水利工程的建设。“长江流域水资源量是很丰富的,多年水量平均近1万亿立方米,但我们的水库的调控能力相对来说只有15%到17%”,许继军说,长江中下游干流指望三峡水库补水,而三峡水库兴利调节库容只有16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比如今年,汛期考虑防洪要求,按汛限水位运行,水库存蓄水量不多,在汛期其抗旱补水能力很有限。

  前述江西省水利学会、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文章则提到,未来,长江中上游水文情势变化将长期存在,江湖关系变化将进一步加剧,鄱阳湖生态功能将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考验。要解决枯水期提前的问题,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成为可选项。

  具体内容包括:枢纽工程“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即每年汛期4-8月份,闸门全开,江湖连通;9月至次年3月为工程调控期,通过闸门调控,对湖区水位进行调节,实现汛末洪水资源化利用,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及水位过低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安全问题。

  此外,干旱的预警机制,也是前置应对的一大难题。在许继军看来,长江流域防洪的意识很强,防洪预报,如洪水量级、水站水位、洪峰流量等预报也较为准确,但在干旱预测方面仍比较薄弱。

  问题在于,干旱预测比起洪涝预测有着更多的维度和指标。干旱的形成有多重原因,且是一个发展缓慢的过程。许继军举例称,长江流域就和北方不一样,北方只要一段时间不降雨,就大概率出现干旱,而在南方,干旱的发生受前期洪涝程度及之后天气影响,随着时间缓慢升级。中间还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原因,包括河流来水、水库蓄水,田间地里保有的水量等等。

  许继军介绍,公众概念中的干旱多为气象干旱,指降水偏少,经预测可能达到的干旱程度,事实上干旱也分为不同类型,如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经济社会干旱等。

  “对于湿润地区干旱的形成机制、应对等相应的基础研究不够,在干旱的预报预测的技术方面,包括一些业务化的平台也需要加强。”许继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