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在中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中,食品法和道德观念,对现代市场有何启示

条评论

在中世纪英国食品市场中,食品法和道德观念,对现代市场有何启示

引言:

在不少历史爱好者的共同认知中,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阶段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国力的日渐强盛,万邦来朝的盛况时有发生。日本遣唐使专程学习,西方传教士保持好奇,波斯人开放贸易之心渐生,隋唐的文化,吸引着众多外帮人的注意和学习。然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强大而包容的。我们在被别人学习的同时,也在接纳着其他文化的多元化特征。隋唐时期波斯文化传入我国,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的体现。在这样的文化盛景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始终保持包容性的特征?我们又是怎么包容和接纳波斯文化的?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图景。

 

允许发展,主动吸纳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而如果我们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我们便会发现,这一时期是文化发展的春天。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当前也正处于文化全盛时代。

例如波斯,他们的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都处在急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试图向周边国家传递本国文化当中的精髓,也试图将波斯的文化魅力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波斯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毫无疑问,颇具异域风情的波斯本身就具备着文化独特性扎根和成长的土壤。而当他们的文化传到隋唐时代的中国时,我们也无法不被这种颇具魅力的另一种文化形式所吸引。

 

对于这样的文化交流,不管是隋唐官府还是民间百姓,都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尊重乃至接纳的态度。

经过亚细亚地区的经商贸易,不少商人将他们的文化以及文明瑰宝带到了中国。而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生长的土壤,也给了这些文化繁衍生息的空间。

《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就有着明确的记载:“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由此可见,隋唐官府对波斯宗教保持着认可和尊重的态度。我们能够看到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在本土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去保持这种多元性。而我们的态度,正好让这些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这份态度也并不是隋唐时期才产生的,事实上,中国封建社会除了清末时的闭关锁国时期之外,大多数时候都对外来文化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

例如汉朝时期的西域,汉朝官府就多次派出外交使者出使西域,也常常以国家名义接待西域来的使者。双方互相出使,能够为对方的国土带去新鲜文化资源。而自身的文化脉络中加入了新鲜血液之后,本身也能够得以发展壮大。

正因看到了先辈们文化交流的成果,所以我国的统治阶级始终不排斥文化交流这一双方共赢的事情。即便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已经到达鼎盛时代的隋唐,我们也仍然愿意接纳外来文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从外来文化中主动吸纳对我方传统文化发展有益的元素。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一直都被中国政府的掌权者贯彻着。波斯宗教当中贴合本土发展的成分,波斯的建筑艺术,波斯的穿搭审美,波斯的舞蹈音乐,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我国本土文化所借鉴。

当然,这种借鉴并不等同于完全形式上的拿来主义。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时,首先考虑的是我国本土文化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养分。而在明确对此加以判断后,我们才会从中有选择性地吸纳需要的部分。

在对外来文化借鉴后,我们还会在本土实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创新。而这种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的新的文化形式,又能够不断丰富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所以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良性的反应。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包容和吸纳更多元的文化,所以中华文化才能在传承不绝当中始终保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魅力。

保持包容,原因为何

若干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包容的态度,也在隋唐时期展现出了更为强大的包容性。究其原因,当然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中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本身就与他国不同。

先来说说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其实与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决定了中国社会具有相当强大的壁垒。

 

当然,壁垒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强烈的排外性。相反,它让我们更有底气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这是因为我们能够确信,足够强大的中华文化,不会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被他国文化所同化。我们拥有雄厚的底子,也拥有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始终能够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发展需求去做文化交流。

小农经济本身就具有封闭性,这份封闭性也很好地给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保障。

我们在经济上可以自我提供和自我解决,所以不会在贸易当中被他国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我们本身也拥有足够强大的文明成果,所以不会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盲目地崇洋媚外。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对文化的强有力的掌控,也让外来文化失去了恶意侵袭的机会。

因此,小农经济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就像是树立在前方的一块坚固的盾牌。任何心怀叵测之人想要同化和侵袭我国文化,都绕不开这块盾牌的阻挡。

 

而我们在接纳了他国文化之后,也是将他国的文化元素作为日常精神生活当中的点缀。别国的文化元素不会融入到我们基本的经济关系当中,更不会肆无忌惮地进入我们的产业链条。

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小农经济时代,我国社会根本谈不上产业链条这个话题。

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是一方面,拥有强大的盾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早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

从传统社会结构上来说,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大相径庭。

南方的种植文化,北方的畜牧文化,各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部分特殊人群的宗教文化……种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共同上演在地大物博的中国舞台之上。

于是,中国人民早就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是无可避免的。虽然我身在南方,但我知道北方的草场上有牛羊肆意驰骋;虽然我身在沿海,但我知道大漠黄沙长河落日;虽然我身在中原,但我知道苗疆之术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我们自始至终便不排斥这样的多样性。

既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拥有如此多形式的文化,那么再多加一点其他形式的外来文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外来文化,甚至愿意主动吸纳外来文化中的精彩元素。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多样性将因为这样的动而更上一层楼。

在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展现出的强大的包容性,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种的社会基础。而强大的包容性所带来的,正是我们不断吸取的其他外来文化的精髓。

坚持自我,保持开放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在隋唐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而在此之后,这份包容性也从未断绝。

 

唐朝末年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鼎盛发展,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文化交流能够为我国带来新的文化生命力,它就像是在一潭泉水中不断地注入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然,在保持我们的文化包容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始终谨记着文化自信的底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当中,拥有足够强大的底气。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当坚守着我们的底线。

主动接纳甚至吸收外来文化,那是在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贡献。但是,一切对外交流都应当以我国的文化发展为主。立足自我的据点,才能在文化交流的潮流当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态度。

 

就像唐朝在吸纳波斯文化时,唐朝人民也始终没有放弃我国自己的建筑风格、绘画形式、歌舞艺术、学术思想。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本就始终以自我为核心。

他人的东西终究只是点缀,坚持自我的核心,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结语

中华民族传承不绝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十分强大的包容性。在若干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容纳百川,吸纳多元文化元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有选择性地吸纳外来文化时,中华文化也在不断被注入新鲜的血液。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源源不断的新的力量,我们才能在坚持自我核心的基础上,不断传承着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