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9年中,三省市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成效日益凸显,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9年前,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要求三地“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大地硕果累累、气象一新。
历史行进的脚步,走过一道道坡、爬过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机的气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原本就是“一家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9年中,三省市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成效日益凸显,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核心产业链延伸到天津、邢台、张家口等地,不但优化了供应链布局,还进一步打开了市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三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互补,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故事越来越多。重点领域加速协同,“轨道上的京津冀”主框架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率先突破,一桩桩进展令人振奋。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河北GDP已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倍和1.7倍;天津达到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各项工作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十四五”时期,要始终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强前瞻性整体性谋划,科学把握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有机结合,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稳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加快推进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区域公路网,提高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增强重点区域引领带动能力,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力,优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促进京津冀交通、环保、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严格按规划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服务保障,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白洋淀的保护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