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新闻 >

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条评论

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海南儋州木棠镇的薛宅村,这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干旱,全村561户村民曾经有174户贫困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提起过去,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苦楚。

去年薛宅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过去留不住人的村庄,如今,一批年轻人正陆续返回创业,村子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薛风燕在赶鸭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眼前这个正在赶鸭子的年轻人叫薛风燕,今年刚满30岁,有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由于家庭贫困,薛风燕初中没有念完就外出打工,直到去年年初,他返回了村子,和父亲一起养产蛋的麻鸭,规模从2000只扩大到了现在的8000多只。

记者:怎么扩大规模的呢?

薛风燕:通过扶贫贷款,然后跟亲戚朋友也借了一些钱回来投资。

记者:扶贫贷款给了你多少钱?

薛风燕:5万,免息的。

记者:收入怎么样?

薛风燕:几百一天,按年算的话一年有十几二十万。主要是靠鸭蛋,一天大概5000个。

渐渐地,记者发现,养鸭的生活极其单调,早起捡鸭蛋,放鸭子出棚,捡完数鸭蛋,擦干净,送货,拉饲料,喂鸭子,把鸭子赶回棚里,日复一日。记者在想,外面的城市那么精彩,他为什么要回到农村?一起拉饲料的时候,他告诉记者,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尤其现在父母年龄都大了。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每天都要用这辆小车搬二三十袋饲料去喂鸭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薛风燕:要拉两车,因为一车只能拉20包,我们一天喂30包。

记者:我试一下,有多重?

薛风燕:80斤。

记者:还行,在承受范围之内。

记者:你后来看到你爸搬是不是很吃力?

薛风燕:看到他有时候搬会一袋分两半,一包他很吃力,搬不动,我们看到会有点心酸。

第二天凌晨5点30分,薛风燕和他的父母已经起床去捡鸭蛋,去晚的话鸭蛋会被鸭子踩脏。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一大早薛风燕就起床来捡鸭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记者计算了一下,四五千个鸭蛋,薛风燕和他的父母三个人捡完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说实话,闻着鸭粪的味道,好几次记者都差点想冲出鸭棚。

撵鸭子需要下水,薛风燕的父母都有关节炎,看着他们每蹲一段时间都要起来活动一下,记者心想,这么辛苦为什么还会同意儿子回村里呢?

记者:你叫他回来的?

薛风燕父亲:嗯。在外面挣不了多少钱,养鸭每天、每月、每年都有收入。

记者:现在农村变化也挺大,尤其是咱们村,我听说以前那么穷的一个地方。

薛风燕父亲:以前是没水没路,房子也全部是瓦房、茅草房这样的。

记者:像您家的变化在哪里?

薛风燕父亲:以前,三个儿子,两个儿子结婚,三户就住一间破破的瓦房,现在扶贫工作组帮做了三处房子。

薛风燕的父亲薛现安说得没错,现在薛宅村水泥路、路灯、自来水都有了,环境也好了很多,他觉得儿子回村能赚更多的钱。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危房改造,每户贫困户可以享受5万元的补贴款。图中为其中一户的危改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薛风燕告诉记者,现在冬天有点凉,鸭子下蛋量少,他回到库房数了一下,当天大概有4000枚。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薛风燕每天早上都要捡上20筐鸭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临近年关,很多腌咸鸭蛋的客户都停工了,他家的库房里已经积压了一万多枚,鸭蛋保鲜期只有10天左右。积压的卖不出去,新蛋还在天天增加,薛风燕这两天都在犯愁,无奈之下只能找驻村工作队想想办法。

薛宅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卫红立刻带着工作队的同志一起来到了鸭棚。

杜卫红:现在市场销路不是很好是吧?积累了多少个?

薛风燕:积累了一万多个,三四天积累的。

杜卫红:我先通过朋友圈,看能不能帮销售一点,另外联系原单位看能不能解决一下。

杜卫红是儋州市税务局派驻薛宅村的干部,已经驻村三年多,他立刻给儋州市税务局办公室打了电话。儋州市税务局办公室表示:“没问题,局里面原来不是召开过几次扶贫工作会议嘛,对扶贫工作全力以赴地支持。一方面改善我们干部职工的生活,再一个也解决农户的销路问题。”

薛风燕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实际上,干这类事情对驻村工作队可谓是轻车熟路,2019年10月17日,一次消费扶贫,杜卫红就帮薛宅村委会51户贫困户卖出了69980元的货款,由此产生了村民口中的“带货王”的称谓。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以前这里是荒地,现在种上了泡椒,每周采摘一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薛宅村一方面为回乡创业的青年提供厂房、贷款、政策等支持,培养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成立村集体公司,利用扶贫资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种桑养蚕、养鸡、种植辣椒、百香果等产业百花齐放,村民们可以入股、分红、打工领工钱,更多的村民开始返乡。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

扶贫干部租住在村民的家中,一间房睡三四个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永 摄)

村子里产业发展得很红火,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然而杜卫红并没有停止思考,他想聘请薛风燕当顾问,由村集体和脱贫户共同出资大规模养鸭,进一步壮大产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杜卫红说:“蓄一个蓄水池,前面建一个鸭棚,搞一个小一点的孵化棚。先养一万只左右的规模,如果好的话再扩大,过完年就准备启动。”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海南薛宅村:昔日留不住 今日竞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