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汽车 >

国产新能源“出海之路”何以突围?

条评论

国产新能源“出海之路”何以突围?

以 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EVB 等优秀企业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其外延正在飞速扩张: 比如产品从动力电池迈向储能等领域;比如技术在不同材料上继续探索;比如市场向全球延展。 

这个过程中, 市场结构会出现什么变化?投资者应该如何考核企业? 这一期我们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而背景就是 日本90年代新能源出海史 。

日本新能源产业,起源于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曾经红极一时:锂电/光伏/氢能不输欧美,NEC/京瓷/松下/三洋等公司跨国扩张。此前我们也提及, 能源产业高壁垒,带来了“长期稳定高回报”的特性, 日本新能源行业就体现了这种特性。 

只是在90年代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开始后,更多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只剩下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等少数行业生命力犹存。 而且在今天的全球新能源市场,他们却显得暗淡下来。 

有的人说是技术路线问题,日本不该选择燃料电池方向;有的人说是制造业环境问题,也有人说是下游市场空间问题。我们更相信的观点是, 日本新能源企业在“更大规模制造与经营”方面落后,或者说是“日本>中国”和“3C>更多下游”过程中,日企调整不利,最终多数陨落。

当然,见仁见智,讨论日本,目标是摸着日本过河,探讨我国新能源出海和产品扩容的路线。小饭桌相信,很多类似于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EVB 这样有着强大出海能力、大规模经营生产能力和在产品组合上有着独特禀赋的企业,有资格代表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龙头。 

本篇,小饭桌将分成generator(光伏为主)battery(锂电池为主)两部分,来回顾日本新能源是如何扩充产品、如何出海,以及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何启示。

日本光伏产业,出海,平滑业务周期

1974年,日本政府发布了“阳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强调“能源稳定供给”,补贴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能源的发展;后者则侧重于“节能技术”。 

“阳光计划”和我国早年的光伏补贴类似,都孵化出了大量优秀的企业,而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光伏三巨头”中的 夏普、京瓷 和 三洋 (后被松下收购) ,其中夏普和京瓷在90年代中长期处于全球光伏出货量前三名的位置,而三洋则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著称,我们今天用的HIT/HJT技术很多都出自于三洋。 

日本光伏技术产业化,要比欧美早了10年以上。 最早进入光伏领域的日本巨头是成立于1912年的夏普,早年闻名于光电材料,在1953年和1960年夏普分别推出了日本第一台黑白和彩色电视。 

光电领域的积累让夏普在1966年于Ogami Island灯塔安装总计225瓦光伏电池,这是当时最大容量的太阳能电池应用。 

1975年,夏普和京瓷合资成立了“日本太阳能株式会社”,京瓷顺势开始光伏业务。 

京瓷这家公司也值得一提,它是由“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稻盛和夫在1959年创立的,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研发,最早用于机械制造和电子半导体产业,而从1975年与夏普公司的合作开始,京瓷公司开始涉足光伏产业。 后来1976年,京瓷率先生产出带状硅组件,随后在产业链里不断延伸。 

三洋在技术上则是一个异类。三洋公司的创始人井植薰,是松下幸之助 (松下公司创始人,另一位“日本经营四圣”) 的内弟。 

1947年,三洋公司成立,随后开始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发展,积累了很多电池 (含锂电池) 技术。在1975年,三洋选择了非晶硅薄膜电池作为突破方向,这在当时是第二代薄膜的主流和潮流,三洋后续的技术路线也一直和京瓷、夏普有所区别。当然,2009年松下集团收购三洋集团,三洋光伏被纳入松下体内,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