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走红后,大模型的热度持续不减。时至今日,随着国内多巨头掀起“百模大战”,热度又被顶到更高峰。
前两个月里,百度、阿里、腾讯加入;进入5月,先有网易有道,发布了基于“子曰”大模型开发的AI口语老师剧透视频,介绍其基于教育场景的类ChatGPT产品;后有科大讯飞,发布认知大模型“讯飞星火”......
通过大大小小的发布会,各企业都在向外介绍自己的AI大模型与应用场景结合后能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以及证明自己,又会有多大的增长空间。
而正在电动化、智能化、制造革新的“车”,就有不少可以展开无限想象的场景。
未来,按照功能去划分,大模型可以用在AI交流对话领域,应用在智能座舱;还可以参考大模型下的生成式底层技术,去优化自动驾驶认知决策问题;此外,或许还可以革新造车流程中的设计、工程和制造环节。
尽管它们都离真正的落地有些遥远,甚至看起来是“空中楼阁”,但仍然值得我们尝试做些思考。
把大模型“OTA”进智能座舱
对于这三种场景,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很容易地做出一个主观判断,最早到来的应该是AI大模型在车内AI交流对话领域里的运用。
因为我们实实在在地能看到一个趋势,如今车内人机交互已经走到了多模态交互,语音、视觉、手势三者兼有。
其中,语音技术又是相对最成熟的,能够应用在智能座舱里的各种功能和场景:从最初的信息娱乐,到支持整车控制,甚至和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相连。
不仅如此,现在车企和智能语音供应商在合作上,还希望能让语音交互更具有“个性化”和“情感化”。
通俗来说,就是以前车主和AI助手之间像是“雇佣关系”,车主主动布置任务,AI助手被动执行任务;而在未来,两者之间多出一层“陪伴关系”,AI助手主动和车主沟通和车相关的事情,也就是反过来向人输出内容。
以前车载AI语音的智能程度普遍较弱,体验也不好,明显呈现出装配率不低但使用率极低的情况。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鸡肋”的配置,而车企这边,能主动拿语音交互作为核心卖点的,也几乎没有。
这就是AI大模型之于车而言,可能不是最好但目前是最现实的用武之处。而关于另外两种场景,高阶自动驾驶本身无论是在技术成熟和商业能力上都还不清晰;而革新造车环节依赖的其实是专业型人才,大模型更偏向于成为通用知识型人才。
能够看到,大模型应用在智能座舱,国内大厂都已有动作,至少有了概念和象征意义上的合作,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宣布将接入文心一言的车企包括长安、集度、吉利、岚图、红旗、长城、东风日产、零跑等。长安逸达成为首搭文心一言的车型,将通过软件升级的形式搭载到新车上。
在上个月华为nova11 系列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则宣布AITO问界M9将搭载AI大模型,同时小艺智慧助手将能够为用户带来业界比较强的车载AI体验。
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中,推出“1+N”架构,就有汽车领域相关的产品。按照官方说法,讯飞火星认知大模型与智慧座舱结合后,可以实现车内跨业务、跨场景人车自由交流。
可以发现,国内大厂关于大模型在汽车行业内的应用,步调和着眼点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在面对大模型时,要聚焦垂直场景,这注重的明显是“实用化”,要能够尽快将具体的产品落地和发挥商业价值。
这和国内大厂们多年来一直强调“AI应用普惠”其实是相契合的,让人人可用的“普惠模型”去推动AI普惠,本质是务实的。
如果说大模型的诞生之初是AI进入“重工业时代”,需要海量数据、巨量资金、巨额算力,属于国内大厂的一场“长跑”。
那么大模型落地AI语音交互,相对来说是一次“短跑”,大厂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对大模型进行轻量化,在于“小而美”,让用户更早地体验到产品。